依托山水資源 做好特色文章
——看武寧縣如何將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

初夏的武寧縣,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該縣擁有418萬畝林地和高達76%的森林覆蓋率,正以其獨特的生態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近年來,武寧縣充分發揮山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山區特色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把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變成鄉村振興的優勢產業,成功將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讓山水資源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特色農業 藏糧於地
5月14日,武寧縣石渡鄉新豐村的育秧基地,機聲隆隆。擺盤、鋪土、消毒、撒種、蓋土……機器有序運轉著,一系列操作行雲流水,兩名工人配合默契,一人擺放秧盤,一人快速填土,短短幾秒鐘,一塊秧盤就被機器“吐”了出來。
“種子擺盤后,就會被送進暗化催芽室。相較於傳統催芽方式,暗化催芽速度更快,發芽率可達98%。”九江葉氏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葉明生早已為這批中稻的種植制定了周密的計劃:暗化催芽24小時,隨后在陽光下晾晒20天,接下來就能借助機械化設備進行插秧作業。
今年是葉明生返鄉創業的第七個年頭。2017年,他回到武寧縣,搞起了水稻種植。憑借在外地積累的豐富經驗,他成立了農業服務公司,積極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為本地水稻等農作物種植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田間管護等服務。
水稻品質好、產量高,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武寧縣人大駐新豐村第一書記付軍榮,看到了葉明生的專業能力。為了給村裡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2021年,付軍榮將葉明生的水稻種植基地引入新豐村。“葉氏生態農業帶來了先進的種植設備和技術,新豐村的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村集體經濟由2021年不到10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65萬元。”付軍榮高興地說。
近年來,武寧縣充分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25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67.9%,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3.92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6萬噸以上。
全過程機械化,讓農業生產底氣更足。武寧縣通過引進種糧大戶和推廣良種、良法及新技術,不僅克服了山區地形帶來的不利因素,還促進了糧食生產機械化、標准化、規模化。
去年,葉氏生態農業與茅台集團達成合作,開始大規模種植高粱。“茅台集團對原材料要求非常嚴格,他們在全國各地考察,最后選擇了武寧縣。”談及此事,葉明生臉上洋溢著自豪,“武寧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我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葉明生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及時防治病虫害,為高粱的生長提供優越的環境。因為合作順利,今年,葉明生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種植了5000畝高粱,預計年產值達600萬元。
特色林果 帶富一方
五月,正是大量應季水果上市的季節。在武寧縣楊洲鄉的水果種植基地,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藍莓挂滿枝頭。
“好山好水出好果!我們家的藍莓成熟了,歡迎家人們來採摘。”李曉鳳拿著手機,在藍莓樹叢裡穿梭,熟透的藍莓在鏡頭下鮮亮誘人。
丈夫舒唐睿也沒有閑著,基地裡的果樹需要他定期打理。前不久,他們還與一家制作代糖的企業達成合作,為該企業提供原材料羅漢果。
這對夫妻是共同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也是合作無間的好搭檔。他們的默契,不僅體現在日常工作中,更體現在未來發展的規劃上。2014年,他們回到楊洲鄉,利用家鄉的生態資源,發展特色水果種植,打造集觀光、採摘、體驗於一體的生態農業基地。羅漢果、桑葚、葡萄……基地裡,水果一年四季不重樣,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前來採摘的游客一撥接著一撥。
年輕人的加入,不僅為武寧縣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更帶來許多創新思路。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對經營模式和種植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引進更多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特色水果品種。同時,他們利用互聯網和電商平台,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
武寧縣地處山區,毗鄰廬山西海,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質和肥沃的土壤,為林果產業奠定了基礎。拒介紹,該縣積極推廣現代化水果種植技術,引進優質品種,實施科學管理,水果品種多樣、口感鮮美且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武寧縣新光楊梅島,漫山楊梅樹綴滿青果,再過半個多月,果子就會由青變紅。屆時,島上的空氣都彌漫著果香,武寧也將迎來楊梅節。
江西省新光山水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山地種植、水面養殖、產品加工、旅游觀光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開發企業,採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合作模式,為林農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目前,公司已建成種植基地13個,年產值2.8億元,直接帶動武寧縣2600戶農戶增收。
近年來,武寧縣圍繞“擴規模、優品種、調結構、提質量、強品牌、拓市場”目標,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提高林地綜合效益為核心,打造省級現代產業園2家,市級以上現代產業園實現鄉鎮全覆蓋。
依托龍頭企業,武寧縣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品牌。同時,常態化舉辦辣椒節、楊梅節、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活動,提升農業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
特色旅游 活力迸發
每逢春日,武寧的山水間就會開滿各色花朵,如同大自然的調色盤落入人間,“一座人在畫中的城市”得到了完美詮釋。
北灣半島櫻花園,是這幅畫上最絢爛的筆觸。藍天白雲下,綠茵鮮翠,櫻花如霞,與村庄、古樹交相輝映,吸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然而,讓人想象不到的是,這個令人心馳神往的櫻花園,數年前還是一片光禿禿的廢棄礦區。櫻花園所在的澧溪鎮下坊村,擁有豐富砂石資源,曾因盜挖、盜採現象,植被生態遭到破壞。
為了保護礦產資源,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武寧縣採取有效措施,對盜採、盜挖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同時,引進九江北灣櫻花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植草種樹,對礦山生態進行修復。如今,5萬余棵櫻花樹將礦區裝點成了美麗景區。
現在的北灣半島櫻花園,是武寧縣的一張亮麗名片。每年春天櫻花盛開,這裡便成為花的海洋、人的海洋。這片美景不僅讓游客流連忘返,更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工作機會,帶動5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
北灣半島櫻花園是武寧縣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一個生動實踐。武寧縣充分利用閑置用地和荒坡地,種植油菜、李樹、桃樹、梨樹等具有觀賞性農林果作物,打造北灣半島、花源谷、王埠花海、伊山花語等一批生態景區,積極發展觀賞經濟,推動農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武寧縣結合地方特色,在“賞”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拓展“花+生態”“花+美食”“花+民俗”等內容,豐富旅游業態。今年,該縣舉辦了武寧美食嘉年華、一路繁花向九江——繁花向林·武寧啟動活動、澧溪北灣花朝節等活動,發布了一路繁花向九江·繁花向林旅游線路,通過“話題+熱度+IP”打造武寧文旅新形象。
全域旅游迸發新活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今年“五一”假期,武寧縣共接待游客74.06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6.62億元。(記者 周亞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