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香 鄉情長

“賣豆腐哦,賣豆腐哦……”兒時的記憶中,這是鄰村一位身材消瘦的中年漢子正在走村串巷吆喝。聽到這聲音,鄉親們會不約而同拿出簸箕,端半斤黃豆出來,換回幾塊熱乎乎、潔白嫩滑的豆腐。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缺衣少食,豆腐一直是鄉親們口中的“植物肉”。印象中,母親每隔一個禮拜會做一小碗香噴噴的豆腐,彌補我們成長所需的營養。
上初中的時候,班上來了一位來自北方的隨軍女教師。有一天中午,我正蹲在食堂門口的小溪邊吃飯,她邊吃邊跟我聊天。我有些緊張,支支吾吾地回應著。她突然說了一句:“我發現你們這邊的孩子皮膚都挺白皙細嫩的。”我看著碗裡白白嫩嫩的豆腐,腦子靈光一閃,順嘴就冒出了一句:“我們人和的豆腐養人!”老師先是“啊”的一聲露出驚訝的表情,不一會兒,就看見她走進食堂打了滿滿一勺豆腐,大口吃了起來。我突然有些得意,沒想到平時自己笨口拙舌,今天居然說了一句這麼機靈的話。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每年都會在自留地裡種上幾分黃豆,每家灶台前幾乎都有一個標配——一台直徑一尺兩寸左右的小石磨。浸黃豆、磨豆子、做豆腐、煎豆腐,是逢年過節的必備。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話一點不假。做豆腐是一門技術活,也大有學問。相傳,本地祖先效法浙江錢塘江及安徽淮南一帶的“菽乳”制法,經發展演變,形成了具有本地風格的豆腐制作工藝:石磨磨豆、鐵鍋煮漿、石膏點漿。經驗豐富、技術老到的手藝人,一斤黃豆至少可以做出三斤半豆腐,技術差一些的,可能一斤半都做不出。首先,要精心挑選顆粒飽滿、光澤度高的豆子。接著是浸泡豆子、磨豆子,豆子磨到一半時,就要去燒火用鐵鍋煮開水。
做豆腐用水十分有講究。我的老家江西新余市人和鄉地處海拔一千多米的蒙山之陽、蒙河之畔,不僅山色靈秀,泉水更是純淨甘甜。人和豆腐便取自這天然礦泉,所以口感與眾不同。
開水煮豆子、濾渣,留下嫩滑的豆漿,之后就是最關鍵的點豆腐了。所謂點豆腐,即給豆漿加入凝固劑。俗話說:“點得好,豆腐腦﹔點不好,黃漿水。”我們老家用石膏點豆腐。先把石膏水分四次倒入豆漿盆裡攪勻,蓋上鍋蓋,幾分鐘之后一大盆水豆腐就做好了。隨后用潔白的紗布把水豆腐包裹進專用的方形木框裡,壓上石頭成形。一塊塊潔白的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人們口中,豆腐諧音“都福”“都富”,寓意著大家都福祿安康、都富起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農戶果然都富起來了,不再自磨豆腐了,少數傳統手藝人也採用先進的工業機器。原來磨十斤豆子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十分鐘不到就能完成,省時又省力。
鄉親們逐漸走出山村,人和豆腐也跟著走進城裡大大小小的菜場、食堂、酒店,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順應市場需求,除了原先的“老三樣”煎豆腐、水豆腐、油豆腐之外,鄉親們還不斷推出新產品新口味,如豆腐皮、豆腐絲、魚豆腐、麻辣豆腐干、豆腐罐頭等,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需求。“一品之優,帶動一地之游”,人和在傳統古建筑中單獨展示豆腐制作工藝,吸引越來越多的城裡游客前來體驗、品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