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稅務“初心”守護客家“匠心”

興國魚絲、會昌藤器、古陂蓆獅犁獅、定南酸酒鴨……客家非遺從歷史深處走來,陪伴著一代代贛南客家人砥礪前行,並成為他們的精神圖騰。近年來,贛州稅務部門聚焦客家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涉稅需求,深入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以“好政策+優服務”為贛南客家非遺產業賦能添力。
“老手藝”搭乘科技“快車”
興國魚絲別名“與你相思”,相傳是宋朝一位船工的妻子為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以魚肉和薯粉為原料制作的粉絲。2010年,興國魚絲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從聯合南昌大學、上海食品研究室開展自主研發,攻克機械化生產工藝難關,到訪問‘非遺’工藝傳承人不斷調整優化魚絲口感,我們的魚絲生產工藝終於在機械化生產與手工藝特色中找到了平衡。”江西國興集團百丈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保華說。
該公司立足於百年魚絲制作工藝傳承,通過自主科技研發實現魚絲產業化、規范化生產,研發獲得了魚絲生產工藝、魚絲擀皮機、魚絲折皮機3項國家專利,產品遠銷東南亞等地區。“國家政策扶持和稅務部門的傾情服務,為我們持續推進技術革新提供了動力。2023年以來,公司享受農產品免征增值稅23.5余萬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4余萬元。”袁保華表示。
守正創新,百年“技藝非遺”生命力勃發離不開創新研發。許廣生是會昌藤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皮質、鐵質、木質等家具產品搶佔市場的影響下,他懷著傳承古老藤器制作傳統技藝的一腔熱忱,主動求新求變,利用“互聯網+”開拓銷售線上、線下雙渠道,其創辦的會昌揚非藤木家俱有限責任公司也於2012年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去年減免稅費10萬余元,我們將節余的資金,用於改進工藝、擴大生產,進一步提升了藤器家具制品的競爭力,我們即將參加中國(贛州)第11屆家具產業博覽會。”許廣生對會昌藤器走得更遠信心滿滿。
“舊民俗”融入“煙火人間”
在“尋烏調查·1930”紅色文旅街區,民俗舞蹈演員們身著十二生肖服飾,隨著音樂起舞,時而輕柔、時而粗獷,場面生動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並贏得陣陣掌聲。
《十二景燈》源自傳統的舞龍表演,為順應文化藝術的發展,尋烏縣採茶歌舞演藝有限公司在深圳龍崗、尋烏兩地文化館的支援下,將傳統的十二景燈表演進行了新創編,將十二屬相造型扎成的燈彩和傳統的龍融洽在一起,表演一經推出便深受年輕人的追捧。“有了稅務的遠程幫辦服務,在外演出時也能隨時隨地進行發票開具、納稅申報了,真是太方便了。”尋烏縣採茶歌舞演藝有限公司溫翔程高興地說道。
粗獷的舞步裡跳躍的是客家風情,傳承的道路上始終相伴的是稅務春風。另一邊在信豐縣古陂鎮,鑼鼓喧天、香火爍爍,傳承了幾百年的蓆獅、犁獅又再次舞動了起來。
“傳承人數量從一開始的幾個人到現在幾百人,舊民俗在新時代也重新煥發出了新活力。演出越來越多,開票需求也隨之增加,以前要進城開票,現在鎮上的便民服務中心開設了稅費志願服務點,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涉稅訴求。”蓆獅的代表性傳承人謝達章點贊道。
“老味道”解鎖“流量密碼”
說起江西米粉,不能不提“安遠三鮮粉”。安遠三鮮粉是贛南著名特色小吃,創於漢晉,蘊含著濃濃的客家情,濃縮著一代代人的記憶。“粉”即米粉,客語曰“粉干”。據統計,安遠縣一年米粉的銷售量達160多噸,總銷售額達90多萬元。
走進安遠縣天心鎮東江米粉廠,生產車間的制粉機器日夜不停,隻為食客們提供最優質的米粉。“一碗安遠三鮮粉,好不好吃,粉干是關鍵。”東江米粉廠負責人黃銘祿說。但米粉廠要進行技術研發、設備更新,需要不少的資金。得知這一情況后,安遠縣稅務局及時上門宣傳輔導“銀稅互動”政策。“企業創辦初期,我們憑借A級納稅信用順利申請貸款350萬元,企業資金周轉有了保障。”東江米粉廠負責人黃銘祿感激地說道。
“定南酸酒鴨”傳承至今460多年,有定南客家“第一菜”的美譽。從一間鄉鎮小餐館到如今在城區擁有三間店的省非遺美食作坊,定南縣酸酸鴨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的“流量秘密”。
“稅務部門對我們的發展很上心,一有稅惠政策我們第一時間就能收到推動信息和操作輔助電話,詳細告知我們政策執行口徑以及申報享受辦法,我們也及時足額享受到促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惠減免政策紅利,節省了不少資金,我們把這些資金全部投入到定南酸酒鴨品牌的建設中,不斷做強做大。”定南縣酸酸鴨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廖小利信心十足,去年7月,定南酸酒鴨旗艦店在贛州九方富地中心開業。
客家非遺,繽紛璀璨,活色生香。下一步,贛州市稅務部門將繼續做好客家非遺傳承的文化“守護者”和政策“宣傳員”,推動政策紅利轉化為非遺產業的發展動力,護航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古韻新生。(溫婷、曾玉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