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到篁嶺品鄉韻

本報記者 周 歡文/圖
2024年08月23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篁嶺村晒秋

  “咔嚓咔嚓……”一早,在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晒工坊內的觀景台,村裡的農民攝影師曹加祥指導村民布置晒秋景觀之余,端起相機,按下快門,定格篁嶺絢爛的秋色——

  初秋的朝陽洒落在山間,氤氳的薄霧漸漸散開,百余米落差的山坡上,錯落排布著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民居,民居窗外伸出的晒架上,托舉著圓圓的竹制大晒匾,裡面盛滿了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玉米、金燦燦的柿子……遠遠望去,就像一幅清逸山村水墨畫上的繽紛點綴。

  “這就是篁嶺晒秋!”曹加祥告訴記者。

  2009年,當地引入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對篁嶺村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打造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之初,我們就思考要深入挖掘篁嶺村的特色文化,把鄉土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中,讓游客不僅有美麗的鄉景可看,更有特色的鄉韻、鄉俗、鄉味可品。”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

  篁嶺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晒場,村裡的先民們就在屋檐下、窗戶外搭晒架,晾晒農產品。漸漸地,晒秋就演變成篁嶺的特色農俗。“每天早上,村民們端出的一個個大晒匾,像是放置在大自然裡的調色盤。初次見到時,非常震撼。規劃過程中,我們就決定把晒秋作為篁嶺旅游品牌的核心元素予以打造。”吳向陽說。

  舉辦晒秋文化節、設置最佳晒秋攝影點、開發晒秋體驗項目……晒秋,從當地的一項農俗,變成了標志性文旅品牌,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2014年,篁嶺晒秋景觀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

  “徽之為郡,在山嶺川谷崎嶇之中。”這座“挂在山崖上的村庄”,有著上百棟傳統徽派建筑風格的古民居,與遠山近谷一同構成篁嶺最基本的風貌。

  近600年的風雨,曾讓篁嶺飽經風霜。“開發前,篁嶺一度面臨人走屋空的困境,很多民居因長期缺少維護而陳舊破敗。”吳向陽介紹,“我們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盡量使用原材料、按照原形制、運用原工藝,對村裡120多棟古建筑進行了排危和修繕,並注重保護建筑裡的文化元素。”

  走進篁嶺村眾屋茶吧,戲台的大屏上循環播放著篁嶺“涅槃”的故事。曹加祥再次端起相機,拍下屋子梁柱等構件上的木雕,記者通過照片看清上面精美的圖案——木制藻井天棚上的“百鳥朝鳳”圖、木柱上的“和合二仙”和“劉海戲金蟾”故事……“篁嶺組建專業修復團隊,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工藝,修復了古建筑中的‘婺源三雕’——磚雕、木雕、石雕藝術。”曹加祥說。

  此外,篁嶺還將散落在婺源其他古村中缺乏保護的祠堂、書院、客館、官廳、民宅、牌坊等40余棟明清古建筑,“寄養”在篁嶺天街、水街、花街等地,“既讓古建筑煥發新生機,也豐富了篁嶺的文化內涵和旅游資源。”吳向陽說。

  如果說,晒秋和徽派民居是吸引游客的“形”,那麼,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就是留住游客的“魂”。

  在篁嶺村天街的眾多店鋪中,一家制作並售賣油紙傘的店格外亮眼——門楣上吊挂著的油紙傘,或鮮亮艷麗,或清新簡約,或古典素雅,不時吸引往來的游客駐足細賞。

  2015年,歸鄉的曹文娟在篁嶺租下兩間店鋪,並決定去有著悠久油紙傘制作歷史的婺源甲路村,學習油紙傘制作技藝。“學成歸來,店鋪一開張,就成了游客熱門打卡點。店裡每年都要賣1000多把油紙傘,其中繪有‘篁嶺晒秋’圖案的油紙傘,是最暢銷的。開這個店,不僅自己致富了,也傳承和傳播了婺源的非遺。”曹文娟說。

  甲路油紙傘、竹編、米酒、板凳龍燈、徽州婚俗、盤山花燈……篁嶺村把本村和周邊的手藝人、非遺傳承人請過來,打造非遺相關業態,並不定期舉行文化民俗活動,留給游客可感可及的、豐富的“篁嶺記憶”。

  篁嶺,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山村,如今已華麗轉身,成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著名鄉村旅游目的地。2014年,篁嶺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篁嶺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今年上半年,篁嶺村接待游客超140萬人次,營收達2億元。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