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井岡深處有“鯢”家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4年08月23日08:4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炎熱的夏季,是江西井岡山大鯢的生長關鍵期。

7月初,記者跟隨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鯢”同行科技團隊,來到井岡山市茅坪鎮楊亞村。帶隊的是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簡少卿,他這次照例是來為商品大鯢養殖支招。

養殖戶楊志平展示他養殖的商品大鯢。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大鯢,俗名娃娃魚,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是井岡山地區長期以來特色保護和利用品種。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野生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人工養殖子二代及之后子代可作為水產品或其他資源開發利用。

2018年,南昌大學成立與“鯢”同行科技團隊,依托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建井岡山大鯢科技小院,聚焦大鯢保護和利用,為當地大鯢養殖戶提供科技服務,打通科研轉化“最后一公裡”。

簡少卿和楊志平因為大鯢結識,一個搞研究,一個搞養殖,一個有知識,一個有實踐。老朋友見面,沒有太多客套話,簡少卿下車后徑直走到后院,撥開繁密的枝葉,端詳著池塘裡的大鯢。

“溫度不冷不熱,現在它們胃口應該很好吧!”

“飯量大得很呢。”

“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

“嘴巴可刁了,小的吃紅虫,大的吃魚,鯽魚、鯉魚、草魚、白條魚,換著花樣吃。”

好山好水養好鯢。距離楊志平家門口二三十米,有一條兩米寬的河,水質清澈見底,水裡有很多野生大鯢。

2004年,26歲的楊志平辭去深圳的工作回到老家,看著河裡的大鯢,問清楚了相關政策后,搞起了大鯢養殖。因為沒有掌握科學技術,大鯢經常生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2018年與“鯢”同行科技團隊給他開出了養殖良方。

“研究團隊給咱講了好多養殖的小竅門哩,比如怎麼規范養殖流程,怎麼改善養殖環境等等,他們還定期來檢查,看看大鯢長得咋樣。”有了簡少卿的幫助,楊志平養大鯢越來越順手,不僅自己養,還帶頭成立了楊亞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養。

研究人員正在提取大鯢的標本。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大鯢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幾近苛刻:水必須是山泉水,自來水不行。溫度高了不行,要夏眠﹔溫度低了不行,要冬眠。太吵了也不行,會煩躁。

楊志平從屋后的山上引了山泉水,還復刻了大鯢生長的野生環境:樹影婆娑,綠草萋萋,嘩啦嘩啦的流水聲不絕於耳。溝渠、洞穴、大池子、小池子,挨挨擠擠,各有各的用。

“這段時間溫度變化比較大,大鯢容易煩躁,一煩躁就要打架。打架就會受傷、感染甚至死亡,得預防。受傷的大鯢要單獨放到一個池子裡。用藥之前先給我看看,我把把關。”

不在井岡山的時候,簡少卿就在電話、微信上給養殖戶們“雲把關”,24小時在線,並時不時給養殖戶分享最新的養殖知識和市場動態。

在井岡山水產科技特派團支持下,南昌大學與“鯢”同行科技團隊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了“訂單科研”“點單服務”。根據農戶需求,專家上門服務,手把手教,把“養什麼、怎麼養”的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7年來,依托井岡山大鯢科技小院,與“鯢”同行科技團隊給養殖戶送優質苗種、送專業技術,幫助養殖戶搞生態養殖。井岡山大鯢的良種率由原來的68%提高到98%,養殖大鯢死亡率從25%降低到3%。

位於井岡山腳下的大鯢科技小院。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大鯢養好了,賣給誰?

為了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當地還創新了“政府+科研團隊+企業+農戶”的幫扶模式,由企業來回收產品。

在“兩送一回收”的產業幫扶策略下,井岡山地區商品大鯢的保有量從每年2萬尾增加到10萬尾以上,年產值約1000萬元,年產值比幫扶前提高4倍,價格也提高1倍以上。

綠水青山裡游出致富鯢。當地56戶農戶加入到大鯢仿生態養殖大軍中,推動井岡山大鯢養殖成為當地特色致富產業。

簡少卿給大鯢養殖戶講解生態養殖技術。南昌大學供圖

在助力當地農民養殖致富的同時,科技團隊自身也收獲滿滿:

井岡山大鯢科技小院被評為國家級科技小院﹔建立1套井岡山大鯢種質快速鑒定方法,集成6項大鯢生態繁養殖技術,研發了19項核心專利,通過2項省級科技成果鑒定。

7月31日,團隊項目“與‘鯢’同行——大鯢產業鄉村振興的踐行者”獲2024江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未來,我們要繼續加大對大鯢的保種力度。”簡少卿說,下一步,計劃將純種大鯢親本在現有500對的基礎上,增至1000對以上,力爭年均孵化大鯢苗種100萬尾以上,並將技術服務覆蓋到江西大部分地區及周邊省份,爭取帶動超過250戶周邊農民增收。

作為全國首批建設科技小院的4個試點省份之一,江西以“科協領導、高校實施、老師指導、學生常駐、各方支持”模式,分4批創建科技小院94家,已逐步探索出科學研究與科技推廣、創新與服務緊密結合的運作模式,為廣袤田野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上高水稻科技小院著力解決了一批制約江西水稻優質、豐產、綠色、高效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

湖口中藥材科技小院正逐步攻克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幫助企業及周邊農戶提高經濟效益﹔

東鄉泥鰍科技小院有效整合各類人才資源,助力撫州東鄉區發展泥鰍產業,目前泥鰍養殖面積4000畝,年產值達2.5億元﹔

…………

目前,江西全省科技小院參與各類科研項目25項,已解決產業技術問題140余個,提供產業決策咨詢10余項,一批科研成果在贛鄱大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

夕陽西下,眺望遠山,先前還直視不得的太陽一下子變得柔和起來。客人離去,小院重歸靜謐,池子裡不斷有大鯢從洞穴中探出頭來,嘩啦嘩啦的山泉水聲仿佛一曲永不停息的科技興農曲。

大鯢要進食了,送走客人,楊志平又開始了忙碌。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