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把話說開、把理講明、把事辦實(中國道路中國夢·與時代一起奔跑)

何齊柏
2024年11月06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群眾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基層走訪時,怕啥?群眾有難事煩心事,卻不願意將訴求表達出來。怎麼讓群眾打開話匣子,成為推動工作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得用群眾接受、歡迎的方式。我們借助“三級院壩會”的形式,將工作地點從辦公室搬到群眾家門口,搬到居民經常聚集的院壩、廣場、茶館等地,讓群眾願意坐下來,敞開心扉、有啥說啥。在重慶市璧山區福祿鎮,我們管這種方法叫“院壩話福”。變“干部台上講、群眾邊上聽”為“群眾場中說、干部台下記”,既零距離闡釋政策、回應關切,也面對面聽民聲、聚民智。

  真正贏得百姓信任,將好機制堅持下去,不能“隻聽不做”,必須狠抓落實,做到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在這方面,我們建立了一套常態化的問題處理聯辦機制。在村級層面,院壩會上提出的問題盡可能就地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就記錄到“心願卡”上,挂到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群眾解憂牆”上,按紅、橙、綠3色顯示問題的辦理狀態,讓老百姓可觀、可感、可監督、可評價。村級層面無法解決的,就上報鎮裡,再點對點“派單”給鎮裡有關部門的具體人員,變“群眾到處找”為“群眾吹哨、干部報到”。截至目前,我們聯動區級部門、企業,已經解決了諸如斑竹村柑橘品種迭代更新、紅山村旱改水賠付等難題。

  基層干部不僅要做解決問題的“助推器”,也要當好政策傳達的“樞紐站”。多次參加院壩會后,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有時候政策初衷是好的,卻存在“好事沒辦好,群眾不認可”的情況。這常常是信息傳遞不及時、不通暢、不對稱造成的。借助院壩會,大家坐在一起把政策講透、把話說開、把道理講明,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能快捷、准確、通暢傳遞的問題。如此,很多問題和矛盾就能在基層化解,依法依規的共識也能不斷增進。

  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如何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我們探索將“積分賦能”與“院壩治理”結合,經過意見征集,建立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積分制。各村(社區)將遵紀守法、參與自治、好人好事等積分事項在院壩公布,並將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按一定比例投入積分資金池。通過這種方式,群眾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基層治理要有辦法,也要講情懷。“哪裡有人民需要,哪裡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裡就能創造業績。”為民服務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創新用好各種聯系服務群眾機制,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當好行動派、實干家,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作者為重慶市璧山區福祿鎮黨委書記,本報記者常碧羅採訪整理)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