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照護一人 脫困一戶

——贛州市南康區集中照護精神障礙特殊困難群體

2024年11月12日08:3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贛州市為解決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中的精神障礙患者因家庭照護無人看管、救治不專業、家庭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巨大而導致“一人失智、全家失衡”的問題,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以南康區為試點,探索建立民政兜底精神障礙特殊困難群體集中照護制度,實現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

  專業照護中心集中管理

  唐江鎮居民袁某織與袁某方是兩兄弟,年齡分別為33歲和25歲,均被診斷為精神三級殘疾。由於兄弟倆經常惹是生非,作為家庭勞動力的父母被“困住”,無法就業,導致全家一直無法消除返貧風險,隻能靠政府兜底保障度日。

  據了解,南康區在冊低保、特困供養人員中有精神障礙患者分別為2022人、263人。“這類特殊困難群體需要家庭長期照護的有934人,其中照護能力不足的有540人,佔57.8%。這種現象導致相關家庭負擔重、照護不專業、安全隱患大、經濟收入難以提高。”南康區民政局副局長劉紅萍介紹。

  為此,南康區探索建立民政兜底精神障礙患者集中照護制度,依托醫療機構實施集中救治、集中照料、集中管護,實現照護一人,脫困一戶。今年8月,該區出台工作方案,由區民政局牽頭在南康區第二人民醫院設立“南康區民政兜底精神障礙患者集中照護中心”,統一對全區特困、低保精神障礙患者集中管理。

  資金方面,南康區統籌各部門資金集中使用,統一撥付至照護專戶管理。一方面,將低保金、特困供養金和殘疾對象、特困人員的護理補貼資金按月撥付至專戶。另一方面,由區委政法委設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有獎監護資金,按季度據實申報撥付。截至目前,今年已整合民政社會救助、政法、衛健、殘聯、醫保等多部門資金2300萬元。

  做好救助“后半篇文章”

  蓉江街道居民賴某清患有精神障礙,經照護中心治療康復后符合出院條件。賴某清出院后轉至當地的“心康驛站”。由於她還有被害妄想后遺症,不願出門,也不願料理家務,生活無法完全自理。

  “我們安排心理咨詢師做了5次咨詢后,賴某清逐漸放下心理戒備,積極參與‘心康驛站’開設的生活自理能力培訓和文體活動,逐漸融入社會,生活能基本自理。”南康區民政局社會救助股股長謝強說。

  實行全程監管,讓精神障礙困難對象“進得來”,照護對象“出得去”,是南康區在精神障礙特殊困難群體集中照護制度上的延伸。該區建立動態有序排查、常態跟進管理等機制,通過加強摸排、診斷、評估、走訪、培訓、考評等全流程管理,指導鄉鎮(街道)與照護中心、監護人共同簽訂照護協議,確保精神障礙困難對象“進得來”。同時,民政部門會同鄉鎮(街道)每季度對集中照護對象及其親屬進行回訪,掌握救治效果和親屬意見,對符合出院條件且親屬有照護能力的患者,指導鄉鎮(街道)、照護中心和監護人解除集中照護手續,並明確后續監護責任人,確保照護對象康復穩定后“出得去”。

  為做好救助的“后半篇文章”,南康區專門打造了“心康驛站”等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為精神障礙類低保、特困等困難群體搭建治療、康復、回歸社會的中轉站、連心橋,實現讓受助對象穩定回歸社會。

  “通過建立集中照護機制,為他們實現精神脫困、經濟脫困奠定了基礎,推進政府兜底救助從‘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南康區民政局黨組書記仲玉峰說,下一步,南康區將不斷探索和完善困難對象救助服務的新形式,讓社會救助政策合力更強,兜底保障安全網幸福網織得更牢更密。(全媒體記者 陳 璋)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