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江西
九江:以長江為軸“上新”,千年文脈更有看頭
視頻制作:龍楚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在廬山留下的千古詩句依然豪情激蕩﹔
白居易筆下詠嘆千年的《琵琶行》,如同一把穿越千年歷史風塵的鑰匙,開啟時光隧道﹔
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迎來一批又一批研學的中小學生﹔
…………
九江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江西152公裡長江岸線全在九江境內。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建設日趨完善,一幅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織的畫卷,令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更加璀璨奪目。
初冬時節,記者從九江瑞昌一路向東,探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背后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傳承。
航拍瑞昌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人民網 龍楚良攝
長江中游,有座鮮為人知的遺址博物館
“長江入贛第一鎮”——九江瑞昌碼頭鎮的長江大堤梁公段,瑞昌港區公用碼頭一派繁忙景象:堤外碧水藍天,一艘艘貨輪穿梭往來﹔港口塔吊林立,一座座吊機轉動作業。
12公裡外的夏畈鎮,藏著一個剛建成不久、目前還鮮為人知的瑞昌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
“這裡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大型礦冶遺址。”伴隨講解員吳曉的娓娓道來,記者步入博物館內,一幅以青銅浮雕牆為背景的石破天驚場景映入眼帘,“相傳先秦時期,一塊巨大的銅礦石從天而降,落在這裡,人們認為是天降祥瑞,從此便有了銅嶺這塊寶地。”
10月上旬,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重點項目之一,銅嶺銅礦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景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建成並試運行。
“博物館基於銅嶺的地貌、土質、岩石等自然特性建造,運用了許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手段,再現商周礦井原貌,復原南銅北運線路,展陳華夏先民採礦煉銅、金道錫行的壯觀景象。”吳曉介紹。
博物館內不僅展示了大量的文物藏品,還設有仿真巷道等體驗區、設備,供游客沉浸式參觀,讓歷史與文化在互動中生動再現。
“目前,遺址博物館加固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項目已完成,東西側月亮灣等環境整治項目正在快速推進。”瑞昌市銅嶺銅礦遺址保護中心主任嚴春智介紹,整個項目擬建成集考古、觀光、科普、研學為一體的現代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新名片。
航拍夕陽下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壯闊的江面上船隻往來穿梭。人民網 龍楚良攝
以長江為軸,將千年文化串珠成鏈
離開瑞昌市銅嶺銅礦博物館,沿長江岸線向東,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紅色步道時不時有散步、跑步的市民經過。
上午9點左右,75歲的趙希楚從家出發,來到江邊步道開始他的日常鍛煉。從琵琶亭出發,沿江向西,經過鎖江樓,到達潯陽樓原路返回,這是趙希楚每天的鍛煉路線。
“江邊空氣好、景色好,一邊走一邊看,一天能走一萬多步。”這條路線,趙希楚一天要走兩趟,江邊的三座名樓便是他的打卡坐標,“晚上更熱鬧,來這鍛煉身體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過來休閑娛樂。”
趙希楚的鍛煉路線,也是不少游客的首選游覽路線。從琵琶亭出發,溯江而上,前后不到三公裡,可依次打卡三座歷史文化名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琵琶亭內的“琵琶行”沉浸式劇場,來自宜春的李想正坐在桌前和白居易“對酌”,聽他與琵琶女的對話。“晚上我還會再來一趟,看《琵琶行》燈光秀。”李想說。
鎖江樓數字文化體驗館內,杭州的熊佳和朋友們通過智能大屏了解了九江因水而興盛的故事,又先后體驗了“捏臉”與古人對話、AI贈詩等互動游戲。在這裡,結合新興數字化技術,游客可以生動地體會九江與水的密切關系、九江歷史與現代發展成果。
登上潯陽樓,一場評書正在上演,游客們圍坐在桌前,喝著茶,聽得出神,仿佛穿透時空的壁壘,進入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之中。
2022年4月,江西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的建設工作,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核心,以長江為軸,將千年文化串珠成鏈,創意重現,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個個文化地標。
“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我們讓景區和長江文化深度結合,對琵琶亭、鎖江樓、潯陽樓都進行了提升改造。”潯陽江文化旅游景區運營經理陳龍介紹,改造的重點之一便是通過聲、光、電等科技效果,將展陳更立體、直接地展示給公眾。
除三大名樓外,江邊的琵琶書屋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
“書屋裡可以喝茶喝咖啡,也可以看書、借書,線上線下一共有藏書六萬多冊。”琵琶書屋店員吳新怡說。
12歲的陳洋洋,是書屋的忠實讀者,他習慣在二樓的窗邊看書。“我想成為‘長江文化小使者’,將長江文明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從書屋出來,走在濱江路上,你會發現,書裡的詩詞都挂在了樹上。不禁感嘆:“九江,處處充滿詩意。”
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而至。人民網 龍楚良攝
文脈賡續,讓長江文化源遠流長
說起長江文化,繞不開的還有白鹿洞書院。
位於廬山市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
穿漢服正衣冠,走狀元橋,行尊師禮,擊鼓明志,體驗拓片制作……清晨,白鹿洞書院又迎來了一批研學的學生。
古時,眾多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而今,書院通過一場場研學、文化交流活動,讓千年文脈在此賡續。
“白鹿洞書院是長江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做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白鹿洞書院研究會秘書長郭宏達介紹,每年到白鹿洞書院研學的學生達5萬人次,今年預計游客量可達40萬人次。
“一方面,通過舉辦研學、講座等活動讓書院文化普及化﹔另一方面,也通過舉辦學術交流活動,讓書院的文化研究專業化。”郭宏達說。
信步邁出,抬眼間,初冬的暖陽輕柔地洒在身上,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暖意。
如今,沿著長江邊漫步,水清岸美、勝景無邊,伴著習習江風,李白豪邁的吟詩聲、白居易幽沉的琵琶調、書院裡的朗朗書聲,仿若穿越時空,縈繞耳畔,絲絲縷縷地浸潤了九江整座城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