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獎背后的故事
——探訪江西省生物醫學科研團隊在焦慮障礙研究領域新進展
在大腦深處,有個名為杏仁核的腦區,因形狀酷似杏仁而得名。今年9月,2023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公布,“焦慮障礙發生的杏仁核環路和分子機制”項目成果被授予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它緣何能獲得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其科學意義及潛在市場價值是什麼?帶著問題,記者探訪了南昌大學生物醫學創新研究院潘秉興教授科研團隊。
作為“焦慮障礙發生的杏仁核環路和分子機制”項目第一完成人,潘秉興對項目這樣闡述:“日常生活中,談到一個人精神不大正常,會稱之為‘神經搭錯’。事實上,‘神經搭錯’真有其事,焦慮障礙患者確實存在神經搭錯的問題,而我們研究的重點,通俗地說就是找出究竟哪裡搭錯了。”
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指出,世界上約有八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障礙。目前,焦慮障礙發病率位居所有精神疾病首位,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發病率高,這是此項研究的重要背景。
焦慮是人們在面對壓力(應激)或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時,產生的一種常見負性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反應可提高個體警覺水平,動員更多的體內資源應對環境變化,促進個體的生存和發展﹔而持久、過度的焦慮,則是焦慮障礙等多種重要精神疾病的核心症狀。
2013年,潘秉興科研團隊啟動該項研究。他們制作了許多動物模型,深入了解引發焦慮障礙等精神疾患的各種生物及非生物學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促進精神疾病發病的精准生物學機制。
“我們制作的動物實驗模型,有一種是讓小鼠生活在具有攻擊性的動物身邊,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它連糖果都不吃了。原本糖果可以說是所有動物的‘最愛’,屬於能量的來源,小鼠放棄糖果,從一個側面說明精神上出現了問題。我們對此展開細胞和分子方面的研究。”潘秉興介紹。
醫學研究表明,位於大腦顳葉深處的杏仁核區作為負責情緒表達調控的核心腦區,杏仁核基底外側區(BLA)神經元激活水平和時程,與焦慮情緒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密切相關。
潘秉興科研團隊通過建立慢性應激誘導焦慮障礙的動物模型,系統研究慢性應激對杏仁核基底外側區(BLA)內具有不同連接特征的神經元整合上游腦區突觸輸入的調控,以及對它們自身結構與活動的影響。
“我們做了多種動物模型試驗,逐漸找准了方向,發現調控焦慮障礙發生的杏仁核神經環路機制,並通過腦細胞研究探討分子機制,取得了原創性研究成果,這有望為臨床治療提供助力。”潘秉興表示,臨床上的抗焦慮藥物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障礙患者的症狀,但藥物往往覆蓋整個腦區,存在療效不理想、副作用明顯等問題。明晰焦慮障礙發生的神經環路與分子機制,可以為精准、靶向干預相關精神疾病提供實驗依據與理論支持。
該研究項目圍繞焦慮障礙產生的杏仁核環路和分子機制,在分子、突觸、細胞、環路以及動物行為水平等多個層面,解析杏仁核不同神經元在焦慮障礙發生中的作用和具體的調控機制,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研究成果,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對於防治日益頻發的神經精神疾患、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衛生負擔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對於下一步研究方向,潘秉興表示:“科研團隊將進行更為精准的神經環路研究。這樣的研究雖然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相關成果有望為開發高效、精准的精神疾病干預策略提供依據。今天的創新很可能會改變明天的生活。”(全媒體記者 陳 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