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民之所盼辦好教育實事(教育時評)
今年以來,各地著眼民之所盼辦好教育實事,讓教育的民生賬本增厚度、顯溫度——
入公辦園難,入優質民辦園貴,曾是福建漳州薌城區學前教育的短板之一。當地新橋街道騰出辦公室、建成幼兒園,120多個孩子走進嶄新校園。至此,漳州中心城區的6個街道全部有了公辦中心幼兒園﹔
中午睡不好,下午打瞌睡,中小學校午休難題怎麼解?有的學校更新可躺式課桌椅,有的提供可折疊、帶枕頭的睡墊,學生睡得舒心,聽課更在狀態﹔
小食堂,連著大民生。採購、檢測、加工、配送、菜單、培訓“六統一”在山西部分中小學校推開,原來分散經營、食材管理不規范的問題逐步改善﹔
“學習生活怎麼樣?有沒有煩心事?”一些地方建立“局長陪餐制”“校長陪餐制”,除了關心吃得好不好,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還能與孩子聊聊心裡話,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從民生上抓教育,要聚焦急難愁盼,細化工作顆粒度。從學位到座位,從配餐到陪餐,這些群眾關心關注的關鍵小事得到及時回應、認真解決,尋常百姓在教育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更加充實。
亮出成績單,不只是點贊、加油,更是為來年總結經驗。
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質量、資助補助學生,都是花錢花心思的地方。新的一年,如何抓好教育這個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工程,把群眾心中所思所盼變為眼見為實、可觸可及?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教育的人民屬性比較突出。基礎教育辦得好不好,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學生成長成才,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
一方面,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優質資源覆蓋面更廣、獲益群體更多、服務方式更好,是減輕家長教育焦慮、經濟負擔,優化教育發展良好生態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把獲得感作為刻度尺。學生健康成長的點滴,都落在教育人的心上,不妨多去學校轉一轉,翻翻作文本、班級日志裡寫了什麼,聽聽接送孩子的家長談些什麼。留意課間操場上孩子們奔跑的身影,觀察課堂上師生互動的瞬間,為營養午餐加一杯牛奶,給音樂教室配一台鋼琴。正是這些關鍵小事,暖了師生的心。
促就業,是教育民生的必答題。要跳出教育看就業,立足全局看就業,著眼長遠看就業,推動工作重點、組織方式、評價機制轉變,促進2025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除了優化政策性崗位招錄,拓展市場化就業渠道,開發更多基層就業崗位等,還有哪些關鍵環節的工作要跟上?
一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廈門、南昌、深圳等地發布畢業生求職期免費住宿的政策,一批名為“青年”“揚帆”“樂寓”的人才驛站“開門迎客”。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地拿出務實舉措,未就業學生離校,就業服務“不斷線”。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為教師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也是民生之舉。教育部等部門近日印發通知,從醫療、文化、生活、住房等方面提出尊師惠師舉措。隨著政策落實落細,廣大教師的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將不斷增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