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巷太平燈:傳統民俗的現代演繹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非遺民俗瑰寶背后的故事與傳承脈絡
近日,受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客家古城之邀,江西省南昌縣“蔣巷太平燈”表演隊參與“一夜魚龍舞”系列活動,為當地民眾與游客獻上一場精彩絕倫的傳統文化盛宴。
南昌縣“蔣巷太平燈”亦稱“板燈龍”“板凳龍”,是柏崗山村后李自然村(花牆李氏)自發組織、且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一種鄉間民俗,自古至今,預示著萬世太平、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熱鬧喜慶之意。尤其是在過年期間,每家每戶用板凳、燈籠、杉木棍等組成“龍身”,前后分別扎起龍頭、龍頸(也稱龍二)、龍尾貫穿一體,形成一條相對簡易、騰空而起的巨龍,近千條板凳板板相扣、凳凳相連,以及在爆竹、焰火、喝彩聲、贊嘆聲的襯托下,構成千人參與、千條板凳、千米長度、萬人圍觀的浩大場面。
蔣巷太平燈歷史淵源深邃久遠。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當地龍岡書院八個學子同時中舉,驚動宋理宗,親題八字:龍岡書院 花牆世家。學生們和村民們為感謝恩典,也慶祝“八子登科”的盛事,逐舉凳扎燈籠(“凳”同“登”諧音,有八子登科寓意,“凳”同“燈”諧音,有讀書光明、前程遠大之意)舞動起來以示慶賀。后來,由於蔣巷靠近鄱陽湖,不是旱就是澇,恰逢那幾年蔣巷之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免遭了旱澇災害,村民們也自發組織舞起板燈龍來,所以千年“太平燈”由此而來。
蔣巷太平燈結構朴素靈活可行。蔣巷“太平燈”採用村民自家板凳,均由杉樹木制成,因為該村自古就有“杉樹李家”之稱,村民就地取材,隨時隨地都可用,每條板凳2.4米長(古時候長度七尺二,象征著七尺男兒在一年24個節氣中的勞作表現),每個板凳上安放三個竹制的圓柱形小燈籠,貼上一層薄紅紙,在燈籠裡點上蠟燭,或插上三支香,然后在板凳中間支起一根約80厘米長、直徑15厘米粗的桑葚棍,祈禱柏崗山(三同音)村民三生有幸,三生萬物,來年昌盛太平,預示好日子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蔣巷太平燈文化傳承千古流芳。在蔣巷鎮,“太平燈”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深入民心的文化傳承。它扎根於民間,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年幼的孩童到年邁的老人,都對“太平燈”懷著深厚的感情。許多家庭更是世代相傳,將“太平燈”的技藝與精神延續下去。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質量的提升,該“太平燈”板凳和參與人員的數量逐年逐次增加,到目前為止,已發展到數百條板凳連接,總長度達到了1000余米,參與人員加上管理、組織、指揮、安保、預備和演練人員接近一千人,包括外地來觀摩的人員每次都在萬人左右,可以用“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無比震撼”來形容。
據了解,2024年11月,南昌縣“蔣巷太平燈”已入選南昌縣第六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蔣巷太平燈作為南昌縣的非遺民俗瑰寶,在現代社會中實現了精彩的演繹與傳承。它不僅是蔣巷群眾的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在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蔣巷“太平燈”這顆璀璨的明珠將繼續閃耀光芒,為推動文化繁榮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系贛籍知名作家、音樂人,南昌縣蔣巷鎮三房六支李氏理事會會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