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庄,探文旅融合(新春走基層)
2025年02月04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良田美池,屋舍儼然,遠山如黛,好一幅水墨畫。車近家鄉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所見皆景。
行至秋口鎮王村的石門自然村附近,導航提示前方擁堵。
印象中的石門還是個寧靜的小自然村,熱度何來?就近停車,一探究竟。
春節的氣氛首先由“板龍燈”裝點,這是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一家門前一條板凳,上面裝著龍身上的各個部位。你家是龍頭,我家是龍尾……上百條板凳組合在一起,成了一條穿行在街巷的“板龍燈”。
街巷也別有韻味。村中留存大量徽派建筑,許多人家一直以詩書傳家。嘗到文化甜頭的鄉親們,眼界更開闊了——村裡的一座舊祠堂成了非遺館,婺源縣的非遺技藝在此集中展示。
村裡還有座鳥類博物館,藏著旅游火出圈的另一個秘密。
“藍色的頭,黃色的脖子和腹部,叫聲清脆。等你們春天再來,說不定就能見到。”博物館內,見到退休教師俞旺金。67歲的他有另一個身份——村民志願護鳥隊隊長。
俞旺金描繪的鳥,學名藍冠噪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多年前,得知村裡發現了藍冠噪鹛,俞旺金就開始組織師生護鳥,多年來,師生護鳥隊漸漸升級成了村民志願護鳥隊。婺源縣在石門自然村劃定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科研監測和種群保護水平持續提升。護鳥行動本不圖什麼回報,但鳥兒們吸引游客慕名而來。
在王村村部,我遇到了正在協調組織“板龍燈”表演的村黨支部書記俞志金。他介紹,村裡的民宿從三五年前的3家增長到了近50家。這樣小而美的村落,婺源縣還有很多。一大批特色村落,文旅深度融合,帶動村民、文化創客等3.6萬余人吃上了“旅游飯”。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