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愛心廚房",22年不打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視頻制作:人民網 涂詩軒
2月6日,大年初九,位於江西省腫瘤醫院旁的“愛心廚房”裡,彌漫著濃郁的煙火氣息。
下午4時,記者來訪,不遠處便看見廚房門口鮮艷的對聯,年味十足。上面寫著:愛心廚房傳遞愛心火,新聯會點亮希望之燈。
“愛心廚房”進口處。人民網 涂詩軒攝
廚房的主人熊庚香已經在淘米煮飯。
“過一會兒就有人來炒菜了,我先把准備工作做好。”熊庚香邊干活邊告訴記者,初六以后,每天來做飯的人陸續增多了。
“愛心廚房”的故事源於愛心,而經營這個廚房的,是一對平凡而偉大的夫婦——萬佐成和熊庚香。2003年,夫婦倆在醫院旁設立了多個爐灶,供患者家屬炒菜使用,每做一道菜隻收費1元錢。
每天,萬佐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煤爐生火、燒熱水,廚房裡20多個熱水瓶時刻灌滿熱水。熊庚香主要負責煮飯,患者家屬炒完菜,她會為他們裝起一大盒飯。
熊庚香正在給患者家屬打飯。人民網 涂詩軒攝
“守著這個廚房已經22年了,除夕晚上我們都沒有走,今年的年夜飯就是吃孩子們送來的餃子。”話語中,熊庚香沒有半點抱怨。
春節期間,這間“愛心廚房”不僅照常營業,而且費用全免。因此,收到了很多家屬的感謝信。
“我來自江西上饒”“我來自江西吉安”“我來自江西景德鎮”……翻開一頁頁感謝信,字裡行間都是感謝的話。
春節期間,“愛心廚房”收到的感謝信。人民網記者 羅娜攝
“從年前到初五,炒菜都沒有收我們的錢,給錢都不拿。”大約四點半,患者家屬陸續提著菜來這裡做飯。
第一位走進廚房的正是春節期間沒有回家的陳大姐。從1月23日陪弟弟來南昌住院,至今未回家,今天准備來給弟弟燉湯補身體。
“過年街上的餐館都不營業,除夕當天,我多買了一些菜放在廚房的冰箱裡保鮮,正月這些天都在這裡做飯吃。”話語間,陳大姐開始哽咽,見狀,熊庚香連忙上前安慰,並給予鼓勵。
此時,一聲爽朗的招呼聲打破了平靜。
“阿姨,我們又來了!”記者回頭一看,隻見江女士拎著一大包菜來到愛心廚房,身后還有兩位同伴。
“哎,小江,今天准備做什麼好吃的呀?”熊庚香連忙回應。
記者注意到,江女士和同伴的手上都帶著醫院的藍色手環。
“我們是一個病房的病人,在這裡放療,因為生活可以自理,所以沒要家屬來陪同。”江女士性格爽朗,她告訴記者,她們三人經常約著一起來做飯,“人多吃飯香嘛!”
洗菜、切菜、炒菜……隻見三人分工明細,井井有條。
忙忙碌碌中,時針已經指向5點,廚房也已經擠滿了人,各地的口音與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溫暖滿溢。
一到飯點,“愛心廚房”便開始忙碌起來。人民網 涂詩軒攝
人一多,熊庚香就更忙了,一會兒給大家拿調味品,一會兒指導第一次來炒菜的家屬操作電子爐,還要忙著打飯……一刻不得閑。
在熊庚香與病患及其家屬的交談中,記者發現,有些人在這裡炒菜已經超過半年了。
“因為腫瘤醫院住的大部分都是癌症患者,治療周期長,所以做飯是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長年累月,熊庚香夫婦倆與病患的相處也變成了日復一日的陪伴。
晚上8點多的時候,炒菜的人漸漸散去,當家屬們跟熊庚香夫婦揮手說下次再來的時候,夫婦倆連忙擺手:“不來不來,回家去吧……”
彼時,廚房也恢復了夜晚的平靜,然而,熊庚香夫婦倆還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打掃衛生,收拾灶台,准備迎接新的一天。
“我們一年365天從不關門,治病的錢不好省,但是做飯能省一點是一點,哪怕一分錢,對這些家庭來說也是救命錢。”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夫婦倆堅守的初心。
“有一天我們夫妻倆干不動的時候,希望有愛心人士能夠接手這間廚房,讓愛心延續下去。”臨別時,熊庚香告訴記者,這是她目前最大的心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