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持續推進惠民殯葬改革——
讓群眾“身后事”辦得更省心更文明(民生一線)

殯葬服務事關民生福祉,關乎社會文明,不僅體現對逝者的尊重,更彰顯對生者的關懷。
近年來,全國民政系統持續推進惠民殯葬改革,從制度設計到服務升級,從設施建設到觀念革新,讓殯葬服務這項“身后事”“民生事”更惠民,更省心放心。
降費用——
全國2138個殯儀館收費項目平均由33項減至26項,降幅超20%
“這裡有多個項目免費,還贈送小白花、黑紗,辦事方便,收費合理。”近日,海南海口市民符先生來到海口市殯儀館為親人辦理火化及骨灰寄存手續時表示。
符先生的體驗,得益於海口市針對殯葬服務收費項目繁雜等痛點,推出的“加大減項降價力度,持續優化殯葬服務”行動。海口市民政局出台的《關於進一步規范市殯儀館收費的通知》要求,嚴格實行殯葬用品價格限高,嚴格執行基本殯葬服務政府定價,累計取消音響租用、靈車租用、長明燈、鮮花伴靈等39個收費項目,下架72款500元以上骨灰盒。
近年來,針對部分群眾反映的巧立名目、違規收費、捆綁消費甚至天價收費等問題,民政系統自上而下開展了減項目降費用優服務改革。
“各地要下決心減掉不合理不必要的項目,取締亂收費、限制過高收費、合理規范收費,既保障殯葬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又要滿足群眾合理殯葬需求。”在今年初舉行的全國殯葬工作部署會議上,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陸治原說。
圍繞殯葬服務減項目降費用,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湖北,當地出台《選擇性殯葬服務項目指導目錄》團體標准,限定選擇性殯葬服務項目不超過20項、安葬服務不超過15項﹔江蘇泰興完善惠民殯葬政策,大力推進“減降優”工作,減少華而不實的選擇性服務,取消33個收費項目,下調15個項目收費,實實在在為群眾減輕經濟負擔﹔福建廈門啟動殯葬服務“一口清”清單化收費試點,39家與會經營單位集體簽署承諾書,共同維護行業秩序。
同時,為破解一些地區的安葬難問題,各地加大殯葬設施公益供給力度,推動殯葬服務更加公益、普惠。
上海將5家經營性公墓違規用地整改為公益性骨灰堂﹔江西將城市公益性公墓從經營性和公益性公墓混合模式中分離出來,建立“公益性公墓滿足群眾基本殯葬需求,經營性公墓作為有益補充”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國共建有公益性公墓近9萬個,其中城市公益性公墓2200余個。
“民政部著力推進殯葬服務機構減掉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虛高的收費標准,提高便民利民服務水平。”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相關負責人說,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2138個殯儀館收費項目平均由33項減至26項,降幅超20%,平均降低虛高的收費標准7項,普遍增加了便民服務項目,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優服務——
推動“互聯網+殯葬服務”建設,加強殯葬服務監管
“真沒想到,現在連‘身后事’都能在手機上辦了。”浙江安吉,剛為爺爺辦完手續的劉先生感慨道。
近年來,浙江省民政廳在“浙裡辦”浙江政務服務網上開發出“浙裡逝安”系統,並構建起“逝、殯、葬、祭”全流程數字監管服務平台,推進探索群眾“身后事”聯辦數字化改革,把“身后事”辦成省心事、貼心事、放心事。2024年,全省群眾“身后事”聯辦率達91.8%,人均聯辦部門數達6個。
近年來,隨著民政部將“互聯網+殯葬服務”納入信息化建設重點工程,各地不斷通過數字化建設重塑殯葬服務生態。
廣東深圳推出“智慧殯葬”平台,整合全市所有殯葬服務資源,提供線上預約、遠程告別、電子祭掃等20余項服務﹔重慶打造“逝有所安”網絡平台,實現遺體交接、証明開具等11項服務“一網通辦”﹔貴州貴陽推出“百姓身后事”聯辦平台,打通衛健、公安等8個部門數據……
“目前,各地積極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普遍提供網上預約、遠程告別、網絡祭掃等快捷便民服務。”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相關負責人說。
“我腿腳不好,本來擔心掃墓會不方便,沒想到園區裡有專車接送,真是太貼心了。”今年清明期間,一大早趕到山東濰坊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靈山仙庄,前來祭掃的郭大爺感激地說。
民政部推動地方更新改造殯葬設施設備,美化服務環境,簡化服務流程,增加便民舉措。在江蘇南京,浦口區殯儀館建立回訪機制,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回應好群眾關切﹔在陝西西安,西咸新區窯店街道建立了佔地面積6800多平方米的文明理事廳,設有臨終關懷室、吊唁靈堂、流水席大棚、配餐區、洗手間等,有效破解了周邊群眾辦喪辦宴無場所的難題。
群眾的滿意離不開有效的監管。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控公墓用地,重拳整治“高價墓”,設立行風紀律舉報電話或監督平台,建立民間從業人員信用檔案……在民政部推動下,各地不斷完善殯葬綜合監管機制,殯葬服務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易風俗——
深化喪葬習俗改革,倡導喪事簡辦、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
“以往辦白事,要花數千元,如今幾百元就搞定了。”在雲南祿豐市高峰鄉,鄉親們提起殯葬改革帶來的變化,很是感慨。實施殯葬改革前,當地辦一次白事,親朋好友要聚在一起大吃大喝3天。為了人情面子,有的人家辦完一場白事還欠下了外債。
針對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等陋習,高峰鄉指導全鄉76個村小組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的基礎上,將紅白事節儉辦等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還健全完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性移風易俗自治組織24個,實現村組全覆蓋,由鄉級統一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和紅白事宜辦理流程圖,由理事會全程參與監督,推動殯葬移風易俗。
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深化喪葬習俗改革,把殯葬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2022年,農業農村部、民政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專項整治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在部分地區持續蔓延勢頭,倡導喪事簡辦、勤儉節約等文明新風。
對選擇樹葬、花葬、骨灰深埋等葬式的逝者家庭明確獎補辦法﹔通過開展“鄉村光榮榜”評選、建立“積分制”移風易俗管理機制等,激發群眾踐行文明殯葬的積極性……在民政部等部門推動下,近年來,各地多措並舉推進殯葬移風易俗,倡導樹立文明節儉新風尚。
“厚養薄葬是正道,生前盡孝要記牢。逝者安息應從簡,生者無需講排場……”在四川大竹縣,淺顯易懂的殯葬宣傳規范歌在全縣各鄉鎮街道常態化適時播放﹔辦白事的人家為前來幫忙的鄰裡親朋准備一碗粉湯,在甘肅民樂縣永固鎮總寨村,移風易俗改革讓“一碗粉湯送親人”成為全縣白事辦理新標准……在各地不斷推動下,喪葬儀式日益庄重節儉,有效減輕了群眾負擔。
“今年清明,各地廣泛開展文明祭掃主題活動,通過開設‘文明殯葬’講座、發布倡議書、播放短視頻等方式,倡導群眾以鮮花祭祀、網絡追思等低碳方式緬懷故人,共同營造了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掃氛圍。”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