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科技視點·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過去對接成果資源往往要靠‘人脈’,現在通過線上平台就能精准高效地找到所需專家,切實解決了項目推進難題。”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的技術經理人朱明光說。
在日前舉行的中關村論壇上,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台正式發布。該平台圍繞“優質成果—技術需求”精准匹配,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專屬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撐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挖掘與推薦。
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各地各部門積極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將技術與產業有效鏈接
在信號不好的地方,有時要通過設立中繼站將信號重新轉發,才能使雷達覆蓋更廣的區域。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來說,也是如此。
如何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貨真價實的產品,是搞了一輩子雷達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的心願。他參與創辦的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如今就是很多科研成果的“中繼站”。
雷達“看”得見飛機、雲團,還能“看”清楚空中的飛虫?
位於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四座雷達基站矗立在田野上。長度幾毫米的飛虫,在兩公裡半徑內都能被探測到。兩隻飛虫隻要間隔超過20厘米,也可以被分別標注出來。
虫情預警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突破,離不開理工雷科的貢獻。作為由北京理工大學與毛二可院士創新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學科性公司,校企協作模式讓昆虫雷達這項科技成果迅速由“原型階段”走向產業應用。
“幾年前,‘面向動物遷飛機理分析的高分辨多維協同雷達測量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基礎研究和樣機開發,但是到了產業化階段,我們決定將這項成果轉由企業推動向生產力轉化,目前昆虫雷達在全國累計保護數百萬畝耕地。”毛二可說。
通過企業將技術與產業有效鏈接,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理工雷科孵化了包括北京理工睿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幫助他們縮短了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技術可以孵化新企業、撬動新產業,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找到“即插即用”的成果也很關鍵。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大力推動專利轉化運用,有針對性地向企業“推送”優質資源,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4年,重慶市知識產權局會同重慶市教委印發《重慶市高校院所專利盤活工作實施方案》。“我們探索‘先使用后付費’、專利‘一對多’開放許可等專利轉化模式,面向全市高校院所征集開放許可專利近1000件,利用大數據精准匹配市內3000多家中小微企業,達成專利開放許可1800多次。”重慶市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說。
科技部七司負責同志表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地位,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撐。
【鏈 接】
企業既是原創技術的策源地,也是產業創新的推動者。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意味著企業不應隻在技術創新中處於單一主體地位,而是在科技重大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均應發揮主體作用。
近年來,我國企業發展動能強勁。2024年中國企業500強數據顯示,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89%,發明專利數量同比增長19.67%。這些數字折射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向“新”發力、提質增效的積極探索。
讓產品在場景中打開市場,在應用中迭代升級
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轉化?邁出“第一步”至為關鍵。
盤山路迂回曲折,一輛輛無人駕駛礦用卡車有序行駛。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白雲鄂博鐵礦區,5G無人駕駛運輸場景順利“接入”礦區生產。
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孵化成立的一家企業。創業初期,一個“冷門”場景闖入了團隊視野。
“我們前往一個礦區考察,看到三層樓高的礦卡在排隊裝煤,司機師傅‘三班倒’,夜間疲勞駕駛情況時有發生,構成安全隱患。工作環境艱苦,招不到年輕人。”踏歌智行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周華生說。
踏歌智行研發團隊用兩個多月時間,在國內20多個露天礦進行調研,不僅找到了行業“痛點”,也發現“封閉場景、固定路線”恰恰是無人駕駛技術的絕佳應用場景。
踏歌智行迅速將研發力量投入露天礦領域。包鋼集團提供給團隊價值2000萬元礦卡供其進行改造試驗。由於技術儲備充裕、“賽道”精准,原計劃半年的改造周期被踏歌智行壓縮至一個月——首台無人礦卡順利實現載貨運輸。
目前,踏歌智行已改造及服務無人駕駛運輸車輛及工程設備近500輛,累計無人化安全運行超800萬小時。
近年來,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的“場景創新”,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新范式。
打開環衛車儲氫格,向內加注氫燃料,15分鐘后,拔槍、啟動,車輛緩緩前行……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是廣東省廣州高新區民營科技園加氫站裡的日常。
針對氫能產業初期成本高、應用場景不足的難題,相關部門推動廣東雲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推動氫能產業場景化落地。
“我們通過加強技術研發投入、校企合作、聯合體重點項目攻關等,降低場景使用成本,打通終端應用‘最后一公裡’。”雲韜氫能董事長楊強說。
【鏈 接】
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場景創新”能夠幫助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
我國對未來科技應用場景的建設和投入在不斷提升。北京、上海、安徽、湖北等省市加快培育和創建未來場景應用實驗室、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等,重點面向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等未來場景應用技術需求,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場景應用實測驗証。
緩解初創企業融資難題,建立科技和金融融通互信橋梁
資金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要過的“第一關”。通過賦權開展成果轉化,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副教授蒲源源一度為需要向學校先行支付的一筆“資源佔用費”而發愁。
去年,重慶大學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提出“權益約定”模式。該模式通過約定未來收益比例,允許科研人員先轉化、后付費,從而緩解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
蒲源源團隊研發的5項礦山監測預警核心專利以“權益約定”模式實施轉化,知識產權作價3081萬元入股,成立了重慶高維智礦科技有限公司。
重慶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陳結說,“權益約定”模式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學校的科研事業和成果轉化工作注入了動力。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創業初期,由於輕資產、缺少抵押物,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機構“看不懂”“不敢貸”“不願投”的現象比較普遍。
成立於2020年的山東一唯自動化有限公司,由於初期硬件投資大,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60%以上,一度面臨資金困境。銀行雖認可其潛力,卻因難以評估科技價值與市場前景而選擇觀望。
山東省科融信綜合服務平台“雪中送炭”,讓企業活了下來,技術成果也順利實現產業化落地。
“平台基於多維數據評價模型,從多個維度為企業畫像。這樣,就把‘科技報表’變成銀行等金融機構認可的‘財務報表’,成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無擔保、無抵押融資難題的突破口。”山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科融信平台產業認定與科技增信,一唯自動化獲得增信評級B級及520萬元內建議授信額度。工商銀行據此放貸480萬元,保障企業研發順利開展。如今,企業順利完成了技術迭代,成功研發機器人打磨視覺掃描儀、智能打磨單元等系列產品,預計今年公司產值將達7000萬元。
去年8月,科技部辦公廳印發《“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創新積分制以企業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為抓手,建立科技和金融融通互信的橋梁。”科技部三司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有效識別和發現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將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優秀企業集聚。
【鏈 接】
為有效破解科技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題,科技部設計推出一套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創新積分制,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創新沃土。
2020年,“創新積分制”在13個國家高新區率先開展試點工作。2023年底試點高新區已達133家。2024年8月印發的《“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適用范圍從高新區進一步擴展到全國范圍,積分企業已超過52萬家。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等推出了“創新積分貸”專項金融產品,為積分企業對接授信超2000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