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擦亮理論宣講品牌 奏響時代強音

日前,吉水縣雙村鎮的辣椒大棚裡,“椒響宣講隊”開設的“10分鐘微黨課+2小時農技宣講”吸引了20余名村民參與。“這種課堂既傳遞黨的聲音,又送來致富技術,實實在在暖人心。”種植戶龐順根捧著剛記下的筆記,興奮地和村民分享。
近年來,吉水縣以“萬裡清風講堂”品牌為引領,以紅色基因傳承為根基,以“1+18”特色宣講矩陣為抓手,推動理論宣講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奏響新時代基層治理“交響曲”。
品牌強音:萬裡清風講堂立體化傳播
吉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帶著“泥土味”的理論宣講正在舉行。全縣40余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齊聚萬裡清風講堂,縣農業農村局專家對照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逐條解讀。
“萬裡清風講堂”品牌以廬陵文化為底蘊,構建“三項機制+三級網絡+三級隊伍”運行體系,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隊伍接單”的信息上報機制,將理論宣講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
縣級百人宣講團打造精品課程,鄉級志願服務隊開發特色專題,村級小分隊用方言傳播,巡回式、陣地式、微宣講等模式靈活切換……數據顯示,“萬裡清風講堂”累計開展活動4000余場,覆蓋群眾35萬人次。
紅色旋律:紅色基因傳承場景化浸潤
近年來,吉水縣以紅色地標為依托,通過文物展陳、情景還原、互動解說等形式,將紅色精神的深刻內涵具象化。近日,吉水縣白沙小學的師生們來到白沙鎮木口村調查舊址參觀學習,幫助孩子們在調查實踐中感悟紅色精神。
為增強紅色教育的感染力,吉水縣組建了“新長征”退役軍人宣講團,創新推出“紅色講堂+實景體驗”“紅色家書誦讀會”等方式,讓理論宣講既有歷史縱深感,又具現實穿透力。目前,當地紅色教育活動累計吸引12萬人次參與互動。
特色和聲:基層治理實踐融合化創新
傍晚時分,烏江鎮清風長廊的“茶敘會”熱鬧非凡。“紅小二”宣講隊員手持政策手冊,為村民逐條解讀征地補償新規。通過“1+1+N”網格化機制,53名宣講隊員依托微信議事群收集民情,2024年累計化解糾紛107起,源頭化解率達90.6%,助力該鎮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
這樣的創新實踐遍布全縣:雙村鎮“椒響宣講隊”在辣椒大棚開設“雙軌課堂”,既講政策又傳授技術,推動建成市級龍頭企業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金灘鎮理論宣講隊將解縉故事融入矛盾調解,在古祠堂化解鄰裡糾紛﹔楓江鎮“紅楓葉”宣講隊把田間地頭變為調解現場,實現“宣講一件、解決一片”。
據統計,全縣各宣講隊年均開展活動420場,推動形成理論宣講聯產業、接民生、融治理的基層實踐新格局。(歐陽詩怡 鄧奕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