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候鳥驛站”到“永久家園”

氣溫回暖,當是越冬候鳥北遷之時。然而,近期在九江東湖、赤湖等水域,仍有成群的候鳥在水面上展翅起舞,嬉戲覓食。
劉義元是九江市柴桑區港口街鎮富塘村人,家住東湖邊。“這幾年政府管理得好,許多候鳥成了‘留鳥’,所以東湖的候鳥變多了!”劉義元說,一到周末,有不少游客來觀鳥,平時也有攝影愛好者專程來拍鳥。
每年10月至11月是九江東湖、赤湖等水域候鳥遷徙高峰時期,第二年2月至3月候鳥開始北遷。近年來,每年來東湖、赤湖的越冬候鳥達30多個物種、近2萬隻。得益於當地政府的保護,氣溫回暖時,越來越多候鳥選擇繼續留下。特別是青頭潛鴨,在湖區繁衍生息,成為“常住居民”。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九江站工作人員陳會閩介紹,據觀測,目前在東湖和赤湖,青頭潛鴨數量有120余隻,較往年增長20%。同時,須浮鷗、灰頭麥雞等夏候鳥也陸續來到湖區。
青頭潛鴨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河北東北部等地區,每年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越冬。東湖的青頭潛鴨變多了,劉義元很自豪,他常常看到柴桑區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在東湖種水生植物、安裝監控,為了觀測候鳥,保護生態。
修復河湖濕地生態,才能進一步為候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柴桑區先后在東湖、赤湖湖邊、湖中種植約4萬平方米的芡實、荸薺等水生植物,並根據候鳥活動規律,利用排水站靈活控制水位,為候鳥生存創造良好條件。同時,由政府給予補償,保留候鳥覓食相對集中的500多畝農田作物,打造候鳥食堂。當地護鳥隊伍壯大擴充至200多人,巡湖護鳥時間從冬春季延長至全年。今年1月,總投資500萬元的青頭潛鴨主題科普館正式投入使用,全面呈現了鄱陽湖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環境好了,候鳥“臨停”變“常住”,劉義元現在逢人就夸:“我們這個地方現在可是個風水寶地!”(孔 穎 桂訓煒 記者 周亞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