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聰明又靈巧,機器人如何做到(經濟聚焦·未來產業看未來)

本報記者 呂紹剛
2025年04月16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空翻到快跑,從進廠上崗到助人爬山,近年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精彩表現讓人目不暇接。2025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種被喻為“有了物理身體的智能”,相比善於思考的語言大模型,更強調與現實世界的動態交互。而具身智能機器人,正是這一領域的“代言人”。

  截至2024年底,廣東深圳已聚集了約210家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企業,並推出“18條”行動計劃推動產業發展。目前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包含哪些環節,有哪些前沿成果?透過深圳這個觀察窗口,記者進行了探訪。

  ——編 者

  硬件制造——

  仿生靈巧手

  輕捏起草莓而不弄破

  機器人緩緩伸出一隻手,輕輕捏起一顆草莓而不弄破,力度拿捏精准,動作也很自然。

  這一幕發生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過去機器人能看、能聽,卻無法通過‘觸摸’感受世界、掌控力度。”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許晉誠介紹,“像人一樣的機器人,未來也能感受到玻璃和棉花的觸感差異。”

  觸覺傳感技術,對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十分關鍵。一隻仿生靈巧手上,排布著近千個高精度觸覺傳感器,就像機器人的“神經末梢”。伸手“觸摸”外界物體的瞬間,機器人便掌握了壓感、滑動、紋理等15個維度的信息,其精度足以辨識三四粒大米的重量。

  作為全球電子硬件供應鏈的核心樞紐,深圳擁有完整的機器人零部件制造體系,無論是觸覺傳感器、激光雷達、伺服電機,還是動力足、機械臂、靈巧手,都能快速在周邊找全配齊。

  “以前在海外做研發,採購零部件也是從大灣區發貨。”許晉誠說。如今扎根深圳,供應鏈就在“家門口”,“原本3個月的研發周期縮短到一兩周,讓我們能快速迭代產品,同時降低成本。”2024年,帕西尼公司觸覺傳感器的出貨量成倍增長,絕大多數應用在自動化及人形機器人上。

  “發展具身智能不僅契合深圳的產業生態,也能成為未來產業競爭的關鍵制高點。”深圳市委科創委辦公室主任、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示。

  具身智能發展關鍵在於“AI+硬件”的結合。深圳機器人產業鏈完整,但在AI芯片、精密制造、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領域還有不足,部分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相關標准體系尚不完善。

  面對挑戰,深圳緊盯短板,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圍繞關鍵零部件、機器人AI芯片、仿生靈巧手、本體控制技術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加快標准體系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圍繞具身智能機器人軟硬件接口、評價測試等領域,制定一批標准。

  軟件研發——

  聰明的“大腦”

  把散落的衣服疊整齊

  對機器人來說,疊好一件衣服,為什麼要比搬幾箱重物更具挑戰?原來,柔軟的面料一旦被抓起,形狀變化就難以預測,大大增加了感知和控制的難度。

  在深圳自變量機器人科技公司,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為機器人裝上了聰明的“大腦”,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隻見一台雙臂機器人動作靈活,實時判斷衣物形變,智能調整力度,不一會兒就把散落的衣服折疊整齊。

  “傳統機器人隻能按照預設路徑重復動作,沒法突破既定場景。它們的瓶頸不在硬件,而在智能。”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表示,具身大模型讓機器人能自主感知、判斷並執行操作,完成復雜精細的任務。

  無需編程、無需遙控,機器人通過少量樣本學習,便學會了擺放杯碟,無論杯碟的形狀、大小和放立姿態如何,都能應對自如,就像人類憑直覺完成任務。

  “我們用單一的大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從感知到動作的全過程,以及不同任務的訓練和執行,全部在同一大模型中完成。”王潛說,“未來,我們希望機器人能‘看一次就學會’,甚至直接理解指令,自主完成。”

  深圳的大模型技術起步較晚。南方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助理魏振華表示,深圳正在快速追趕,彌補各方面差距。發展AI大模型,人才是關鍵。深圳在高校資源上相對不足,人才主要依賴外部引進。為此,深圳一手抓學科建設,一手抓人才招引,千方百計服務好人才。

  “最近,我們正在引進國際人才,感受到了深圳完善的配套支持和高效的政務服務。”王潛透露,創業初期,自變量機器人公司便得到了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的關注和支持。成立一年多來,已完成6輪融資,總金額達到數億元。

  數據是大模型發展的寶貴礦產。“如何更高效完整地獲取場景數據,對大模型的研發進步至關重要。”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魏振華團隊的巡檢機器狗,走進了多個城市建設現場,採集數據、深化學習。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正加快構建具身智能開源開放平台和多模態訓練開源數據集,涵蓋30萬組高頻動作,支持人形機器人訓練。同時,還將提供算力、語料等資源要素補貼,支持企業發展。

  場景多元——

  提供試驗場

  機器狗能記路會巡邏

  “噠噠噠噠……”凌晨1點多,深圳寶安區某居民小區,一隻四足機器狗從安保室起身,邁著碎步走出門去。小區地形並不平坦,它步伐穩重地繞過花壇、邁上台階,逐一檢查安全死角,排查風險。

  “機器狗上崗后,小區夜間人工巡邏時間減少了4小時。”深圳市德勝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陽介紹,“小區監控有盲區,有些地方輪式車沒法抵達,能爬樓的機器狗正好補上空缺。”

  機器狗上崗前,深圳市火狗智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帶著它來到小區。不到半天的時間,它在小區轉了一圈,認認門、記記路。很快,安排好巡邏路線和時間后,機器狗正式“入職”小區安保隊伍。

  “機器狗不需要提前掃描錄入地形,就可以自主適應野外的復雜地形並保持平衡。”火狗智能創始人曹偉景介紹,這隻機器狗當前售價超30萬元。由於價格較高且還處於初期階段,它採用租賃方式被“聘用”上崗,每月“工資”數千元。

  “目前,機器狗主要做些定點巡邏檢查,不需要人為干預,但也不能響應指令。希望以后能實現一聲令下就去工作。”楊陽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他們計劃未來再考慮大規模採購。

  物業公司試用嘗鮮的同時,火狗智能也在試點收集公開場景數據訓練機器狗,幫助它們進化升級。“目前,相關應用還沒有大規模鋪開,需要採集更多現實場景數據完成功能適配。”曹偉景說。

  機器狗在建筑工地檢查施工安全,人形機器人走進工廠實訓打工,外骨骼機器人讓游客爬山如履平地……在深圳,越來越多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正走上崗位,雖然離大規模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未來已見雛形。

  據介紹,深圳將以“應開盡開”原則,向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開放城市全域全時全場景。從市政環衛、應急救援到醫療康養,政府部門和國企主動敞開大門﹔制造業企業也積極開放質量檢測、流水線組裝和物料搬運等場景,為技術創新提供廣闊的“試驗場”,幫助新技術更好更快變成產品、進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

  記者手記

  產業發展要有信心有耐心

  “不掙錢,還在燒錢”——走訪中,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這也道出了具身智能產業的當前狀態。就產業而言,思考有三:

  應用領域是否花拳繡腿?市場化,最重需求。空翻再漂亮,舞蹈再好看,還要有人願意買單。有真實的應用場景,產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採訪中,能看到企業正努力錘煉機器人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幫助人類工作。與此同時,也有部門正積極助力探索應用場景,幫助新技術更快更好變為產品。

  產業鏈條方面是否孤島競爭?每家都有炫技“絕活”,有自己的技術路線。但就技術本身,沒秘密可言,比的主要是研發速度與宣傳力度。這也意味著,企業傾向於自研核心零部件,主推自己的大模型,構建自己保密、可控、便捷的產業鏈。政府側重構建創新生態的“熱帶雨林”,比如聚集上下游產業、補貼資源要素、構建基礎語料中心等。

  機器人能否包攬家務、幫忙養老?專家預測,未來5—10年,機器人可能長得更高,去開冰箱、澆花、洗菜、洗碗、搬行李等,可以“具身”,未必是人形。即便沒那麼科幻,但市場前景值得想象。

  當前,具身智能產業飛速發展。這是我國產業活力的體現,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各方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責編:鄒玢琦、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