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鄱陽湖畔“天冬王”余裕喜的增收之路

2025年04月16日17:0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江西省都昌縣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以大戶的示范基地引領“林下經濟”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村民依托“林下經濟”增收致富,抱團發展的新路。

春天的鄱陽湖畔,微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在都昌縣南峰鎮的一片坡地上,余裕喜正彎著腰,仔細查看天冬的長勢。他的手指輕輕撥開泥土,露出幾根潔白如玉的天冬根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片土地,曾是兒時奔跑的田野,如今成了他追逐夢想的舞台。

“你看,這天冬長得多好!”余裕喜抬起頭,眼中閃著自豪的光芒。這位曾經的“優秀士兵”,如今已是鄱陽湖畔遠近聞名的“天冬王”。他的故事,從軍營到商海,再到田間地頭,跌宕起伏,充滿了奮斗與堅守。

余裕喜的創業故事,始於2015年的一次偶然。那時,他還在廣西貴港經營著一家品牌門窗專賣店。一位種植天冬的客戶向他提起,天冬不僅藥用價值高,市場需求也大,收益可觀。這番話像一顆種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他想起了家鄉那片坡耕地,想起了鄉親們渴望致富的眼神。

“我當過兵,知道什麼叫‘攻堅克難’。”余裕喜笑著說。2016年,他毅然在自家五分菜園地裡試種天冬。三年后,這片小小的試驗田收獲了3000余斤天冬,市場供不應求。這次成功,讓他看到了希望,也堅定了回鄉創業的決心。

2019年,余裕喜回到家鄉,成立了江西都昌智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850畝土地種植天冬。創業初期,困難接踵而至。為了請到務工人員,他主動提高工資,吸納了73名農民工,還幫助36戶貧困戶脫貧。曹禾花就是其中一位,她在基地務工,不僅脫了貧,還走上了管理崗位。“余老板人好,帶著我們干,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曹禾花笑著說。

2020年,余裕喜的基地開始發展“林下經濟”,流轉面積超過2000畝。然而,資金問題讓他一度陷入困境。最困難時,公司賬上不足600元。回憶起那段日子,余裕喜的語氣依然堅定:“再難也得咬牙挺住,我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

當地政府得知他的困境后,主動伸出援手,協調解決了合作社倉庫用地等問題,還幫助推進了生產車間的建設。“政府的支持,讓我看到了希望。”余裕喜感慨道。

為了提升天冬品質,余裕喜四處取經,虛心向同行和專家請教。2023年,他參加了中國農業大學的“頭雁”培訓班,並被評為優秀學員。學習開闊了余裕喜的眼界,也更加堅定了他走品質化、產業化道路的決心。

余裕喜輻射帶動全縣24個鄉鎮60多位種植戶,發展天冬種植面積已近7000畝。“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並上門回收。”他的天冬產業從種植到銷售,再到開發保健食品,已形成產業鏈,實現了質的飛躍,年收入近200萬。

余裕喜常說,創業有三層境界:“渡己”“利他”“責任”。他曾花費85萬余元攻克天冬除草難題,有人出高價買斷技術,卻被他婉拒。他選擇將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種植戶,讓每戶每畝節省成本1500余元。

天冬收獲期,合作社最多時有300多人務工,帶動了鄉親增收。走在田間地頭,余裕喜總能聽到鄉親們的歡聲笑語。“鄉親們富了,我才算真正成功。”

余裕喜的故事,是新時代農民創業的縮影,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也書寫了一個普通農民的“天冬夢”。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他的故事還在繼續。(潘雪明)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