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地質科技創新嶄新篇章
——江西省地調院2024年科技工作紀實

自2021年組建以來,江西省地調院聚焦“一流科研型省級地調院”建設目標,以創新平台蓄勢、人才引育筑基、科技攻關破題、數智轉型賦能,在贛鄱大地書寫了地質科技新篇章。
平台搭建匯聚發展之勢
2023年12月28日,江西省地調院傳來捷報,“關鍵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江西省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加上之前已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省級科研院所,省地調院科研平台建設實現“三連跳”。
江西省地調院始終以平台為抓手,以部省合作、院校(企)合作為紐帶,持續深化地質科學研究中心改革,從完善科研平台管理辦法到優化科研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從博士后工作站的“提級管理”到申報核定省級科研院所,再到成立重點實驗室,一步一步,穩打穩扎,讓科技創新底座愈發堅實。
“重點實驗室是在全省240多家重點實驗室下降調整到170多家的情況下獲批建設的,是江西省地質局首個省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地調院主要負責人表示,“成績來之不易,是榮譽,更是責任與鞭策,我們要舉全院之力推進實驗室建設。”
目前,重點實驗室聚焦關鍵礦產成礦規律研究、關鍵礦產綠色高效找礦方法與勘查技術體系研究、關鍵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三大方向,啟動自主和開放課題19項。同時,成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出台規章制度17項,為規范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此外,江西省地調院與中國地質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展重點課題攻關,積極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
2024年,江西省地調院實施科研項目40項,投入經費2000余萬元,新增科研技術設備63台套,持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體系,不斷營造良好科創環境。
筑巢引鳳夯實強院之基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近年來,江西省地調院通過加強高層次人才培育、優化人引育機制,加強創新團隊建設等方式,積極打造人才高地,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日前,江西省地調院剛剛組織完成一場高層次人才面試。江西省地調院組織人事處處長江慧元表示,“我們積極優化人才梯隊結構,制定了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未來三年將保持每年5名以上博士科研人員的引育規模。”
人才引進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得好、留得住,才是關鍵所在。為此,江西省地調院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在創新科技人才培育方式上,江西省地調院選派博士團隊深入重點項目一線,幫助解決科技瓶頸問題。與高校院所聯合培養博士后,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舞台,讓他們在重大科技項目和創新平台中“挑大梁”“當主角”。學術交流會、崗位練兵、學術交流評比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為科技領軍人才和科研創新團隊的成長不斷助力。
——在科研保障上,江西省地調院積極推薦科研工作者參評省“雙高人才”“贛鄱俊才”,多渠道緩解高級職稱職數緊張問題,努力實現人才與單位“雙向奔赴”。
經統計,一年來,江西省地調院新增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省政府津貼1人,正高20人,副高18人,引進、培養博士2名、碩士32名,這為單位的發展筑牢了根基。
潛心鑽研開出成果之花
2024年,江西省地調院加大科技項目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牽頭實施的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江西超大型鋰礦找礦快速突破關鍵技術研究”成功探獲大型鋰礦1處,《江西省重要古生化石圖冊》專著正式出版,榮獲各類科技獎勵21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無數地質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為加強江西省清潔能源研究,江西省地調院地質科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徐榮華帶領團隊,在龍南南部開展干熱岩資源綜合地球物理勘查工作。
盛夏的龍南,研究區溫泉水汽蒸騰,水溫高達70℃。溫泉的伴生氣體組分含量可有效佐証地熱異常的熱源機制,對項目研究至關重要。項目組成員高楊小心翼翼地將戴著手套的手伸至水面10厘米以下採集樣品。“每採集一個水樣大概要3分鐘,氣體樣得10分鐘,每次採樣,就像被放在蒸籠裡蒸一樣。”
項目前期,為系統梳理工作區地熱資源賦存條件和工作現狀,徐榮華聯系了省地震局、有關高校等多家單位,收集到130多份原始數據、參考文獻以及相關圖件,“這花光了我所有的‘人脈’。”他打趣道。評審時,專家們稱贊,項目成果遠超預期。
江西省地調院地質科學研究中心的孔若顏博士同樣令人欽佩。在東坪鎢礦床的露頭前,她一會拿羅盤測產狀,一會在記錄本上畫素描圖,不時地尋找構造現象,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她說:“科研工作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隻有工作做得越細致,才會離真相越近。”入職一年多,孔若顏憑借對東坪鎢礦構造的深入解析,成功申報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為地調院在此類項目上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地質科技創新的新征程上,地調院的科技工作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數智賦能插上騰飛之翼
在江西省地下水監測信息平台上,院地環所的韓秋輕點鼠標,地下水監測點的實時數據、水位同比信息以及運維管理等關鍵信息便清晰呈現。“為了打通這些數據壁壘,團隊日夜攻堅,耗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韓秋難掩自豪地說道,“這可是全國首個‘三部門’地下水監測信息共享平台。”
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數字化技術,正以雷霆之勢重塑地質工作的服務模式,為地質找礦、自然資源管理等多個領域賦能。
據江西省地調院基礎所大數據研發中心主任劉慶宇介紹,該所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每年為各級地方政府部門搭建信息化平台30多個。自主研發的生態環境治理實景三維規劃設計平台,已在多省份近60家單位推廣試用。夏潭村數字鄉村平台以科技賦能數字鄉村建設,獲自然資源部高度評價。“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引入AI技術應用,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進一步提升了江西地質大數據平台的功能。”劉慶宇說。
與此同時,江西省地調院礦產所以“遙感+”技術跨界出圈,依托自主搭建的超算中心,在地質數據處理中大顯身手。無人機穿梭於龍南市復雜地形之間,僅用24天就完成了64.25平方千米的三維建模任務。無人機測繪10天內為高安市百萬畝早稻田建立了“數字身份証”……
此外,江西省地調院地環所搭建的“南昌灣裡地質災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更是構建起長時序“空-天-地-深”立體監測網,成為全省首個地質災害防治可視化監測預警分析信息系統。(雷慧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