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枝獨秀”走向“滿園皆春”
——南昌縣創新機制破解基層醫療人才困局

清晨,南昌縣蔣巷鎮中心衛生院住院部已是一片忙碌。術后恢復良好的萬根德老人指著牆上的專家公示欄說:“現在鄉鎮醫院也有縣裡的專家坐診,做手術心裡踏實多了。”這一幕,正是南昌縣醫療健康集團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南昌縣創新“上挂下派+橫向交流”人才機制,讓優質醫療資源從縣級醫院“一枝獨秀”走向縣域“滿園春”。
基層醫療“人才荒”一直是制約縣域醫療發展的難題,南昌縣為此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打通人才流動“任督二脈”。
第一招,“上挂”充電,精准提升能力。基層醫護人員到縣級醫院進行“點單式”進修,針對技術短板開展專項學習。南昌縣三江鎮中心衛生院的護士小彭,前往縣級醫院學習小兒靜脈留置針技術后,回到工作崗位便積極開展該項技術操作,扭轉了鎮中心衛生院留不住兒科患者的局面,帶動該院兒科就診量增長了30%。
第二招,“下派”造血,激發基層活力。縣級醫院選派管理骨干下沉到基層衛生院擔任執行院長,深度參與基層衛生院管理﹔技術骨干團隊傾囊相授,幫助基層衛生院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造血”的轉變。南昌縣蔣巷鎮中心衛生院在南昌縣人民醫院人員、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幫扶下,成功開設了胃腸鏡室。自2024年4月運營以來,衛生院獨立完成各項檢查操作1500余例,還篩查出早期胃癌病例5例、腸癌7例,實現了轄區胃腸鏡檢查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跨越。
第三招,“橫向”協同,整合人才資源。南昌縣通過對全縣技術人才全面摸底,創新建立“縣域醫療人才池”。南昌縣醫療健康集團根據各成員單位的實際需求以及人才的技術特點,開展短期人才橫向交流。在南昌縣婦幼保健院的婦女“兩癌”篩查、南昌縣人民醫院的公職人員體檢,以及人口基數較大的鄉鎮公衛體檢等工作中,南昌縣醫療健康集團從“人才池”中合理選派人員,進行統籌調配,不僅高效完成了各項工作,還強化了縣鄉之間人才的技術學習與經驗交流。南昌縣醫療健康集團專職副院長胡萍說:“這就相當於為集團各個成員單位裝上了‘旋轉門’,人才能夠自由進出、充分流動。”
一組組數據,直觀地展現了南昌縣醫療改革所取得的成效:2024年,基層診療人次增長7.69%,醫療服務收入佔比上升25.95%﹔住院均次費用、藥佔比、平均住院天數分別下降32.82%、21.83%、3.46%﹔鄉鎮醫院患者滿意度達97.2%,較上一年提升3.1個百分點。
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是群眾用實際行動投出的信任票。近日,在向塘鎮中心衛生院的慢病一體化門診,患糖尿病的劉建國深有感觸:“前兩年我都是去縣裡看病,現在鎮上的醫院技術力量增強了,我看病方便多了,走路10分鐘就到,醫保報銷還更多。”
今年,南昌縣繼續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計劃年內實現遠程診療村級全覆蓋。“下一步,南昌縣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留下來’。”縣衛生健康委主任黃明表示。(熊光光 記者 吳志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