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糧庫”

廣昌縣旴江生態公益林場森林覆蓋率高,林下空間廣闊,為菌菇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3月20日,廣昌縣旴江生態公益林場,工作人員在調試噴灌設備。
3月21日,撫州市利財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無菌室觀察菌種培養情況。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動林場周邊2000余戶農戶就業增收。
撫州市利財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謝遠財在菌棒培養室了解菌棒培養情況。
林下菌菇可使農戶戶均年增收超6000元。
清明前后,正值春季黑木耳的成熟期,在廣昌縣旴江生態公益林場老虎塅,杉木林下種植的黑木耳“野蠻”生長,工人們穿梭其間,忙著採收。密密麻麻的黑木耳,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當地林下經濟蓬勃發展的寫照。
旴江生態公益林場森林覆蓋率高,林下空間廣闊,為菌菇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茂密的樹林營造出相對濕潤、陰涼的環境,與多種菌菇的生長習性相契合,為高品質菌菇的產出提供了保障。見慣了本地人種蓮、產蓮的廣昌縣赤水鎮人謝遠財,感覺這裡非常適合發展林下經濟,於是在此深耕食用菌產業。
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2022年,謝遠財成立了撫州市利財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廣昌作為蓮鄉,蓮產業發達,我們就思考如何將這一本地特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於是嘗試用蓮蓬、蓮子殼等制作菌棒。事實証明,這一舉措不僅讓廢棄物得到了有效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培育出了樟芝、桑黃、茶樹菇等品質優良的菌菇。”謝遠財說。
產業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從最初的菌棒制作,到后續的悉心養護,再到最后的採收環節,公司每年生產食用菌3000萬筒,產鮮菇700萬公斤,產值達1.5億元,為林場周邊2000余戶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戶均增收超6000元。謝遠財告訴記者,公司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多市場前景好的新品種,持續加大菌棒培育技術研發投入,探索創新模式,帶動更多鄉親致富。
據了解,廣昌縣根據不同鄉鎮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和產業基礎差異,因地制宜多樣化發展林下經濟:楊溪鄉依托撫河源漂流景區,打造“林+藥+菌+旅”綜合示范基地,林下種植中藥材、菌菇的同時,發展生態旅游,帶動了當地餐飲、民宿等產業的發展﹔塘坊鎮大株村流轉林地300余畝,發展“三葉木通+食用菌”林下經濟模式,先種植生態茶樹菇,后在林下中層空間種植兼具觀賞、食用、藥用價值的三葉木通,再套種椴木香菇和木耳,實現立體種植,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記者 徐 錚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