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贛州:稅務春風吹響戲韻新聲

2025年04月17日15:28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當採茶戲的悠揚曲調從鄉村舞台飄向熒屏,當會昌戲劇小鎮的霓虹點亮千年古邑的夜空,當客家文化城的周末劇場座無虛席,贛州這片紅土地上的傳統戲劇正煥發時代新聲。贛州市稅務部門精准對接戲劇產業發展需求,為“文化興城”戰略注入強勁“稅動能”,繪就一幅“稅助戲劇·古韻新生”的生動圖景。

合規護航 戲劇根基更穩固

尋烏縣“1930文旅街區”內,紅色實景劇《叩響》的演員們穿梭在仿古建筑中,沉浸式演出讓研學團隊熱血沸騰。

以當地紅色資源為藍本創作的大型實景劇《叩響》持續出圈,來尋游客量連創新高。面對跨省研學團隊激增帶來的涉稅需求增加,稅務部門為《叩響》劇團配置“政策包+風險包+服務包”三合一解決方案,主動組織稅務干部上門宣講相關稅收政策,幫助劇團明晰哪些收入需要繳稅、哪些支出可以抵扣,並指導劇團財務人員正確開具和收集發票,確保所有收支都有合法的發票和票據作為憑証。

“進行一次戲劇演出,我們得調度近百號人員,劇團要花費不少心思,稅務部門針對性提供與經營發展相匹配的涉稅事項提醒,讓我們全程辦稅無憂。”尋烏出品方有關負責人溫翔程高興地表示,2024年營業收入近120萬元,同比增長超300%,涉稅爭議零發生。

《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會昌戲劇小鎮燈火通明,好戲連連。這座佔地不足3平方公裡的戲劇王國,已吸引全球逾700萬人次共赴藝術之約,有效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行業消費升級,催生形成特色文旅產業集群。

據悉,稅務部門成立戲劇產業專家服務團,探索演藝新業態稅收治理體系,為小鎮劇團及周邊100多家關聯企業建立成長檔案,建立涉稅風險防范和信用積分預警機制,助力戲劇小鎮從‘網紅打卡地’向‘文化產業新高地’躍升。

稅惠潤澤 非遺根脈煥新生

安遠採茶戲已有400多年歷史,經久不衰,2006年即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安遠縣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採茶戲藝術之鄉”。作為傳承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安遠縣採茶戲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一直致力於將安遠採茶戲搬上舞台,但在其經營過程中卻因演出收入不穩定、運營成本高,面臨資金難題。

“稅務部門在了解到我們的情況后,主動上門輔導,為我們講解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僅2024年,我們享受了六稅兩費和小規模增值稅減免2萬元,我們用這筆錢翻新了十幾套戲服。”安遠縣採茶戲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杜偉玲說道。

“咚咚鏘——”剛踏入信豐縣古陂非遺小鎮,國家級非遺項目席獅便映入眼帘。在喧天的鑼鼓镲鈸聲中,席獅上下翻騰、靈動跳躍。

作為“活態非遺”的堅定守護者,席獅、犁獅的從業人員有著多元的收入渠道,涵蓋表演的勞動報酬、手工道具訂單收入、非遺培訓課酬等。為助力非遺傳承與發展,稅務部門不斷深化“稅務+非遺”創新實踐,專門組建了“非遺服務隊”,為非遺團隊量身提供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專項服務。

服務添翼 文旅融合加速跑

走進國家4A級旅游景區石城縣通天寨,悠揚的客家山歌和精美的燈彩舞蹈相映襯,靈動的燈具搭配著鼓點躍動流轉,“石泉食美石城”旅游季活動在燈彩表演《燈歌搖曳話豐年》中拉開序幕。

憑借沉澱千年的文化底蘊和迎合時代的創新技藝,國家級非遺石城燈彩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欣賞打卡。“景區建立了石城燈彩展館,推出了燈彩技藝體驗、燈彩文創產品。”石城縣通天寨景區負責人潘文峰表示,展館前期投入成本多,資金回籠慢,稅務推出“非遺管家”,開通涉稅疑難問題解答綠色通道,輔導用好政策,公司近三年享受稅費政策紅利10.6萬元。

如今,游客不僅能觀看燈彩表演,在這還能體驗燈彩制作技藝。今年以來,景區的運營態勢持續向好,游客量同比增長了146.7%。

寧都州城文化街上,百米燈籠在巷子裡游動,仿佛一條流動的長河。作為贛閩粵客家文化重要發祥地,寧都將非遺活化嵌入文旅項目。每逢重要節日,在州城文化街,一場場以橋幫燈、鯉魚燈為代表,涵蓋非遺展演、民俗歌舞、美食市集的客家民俗展演火熱上演,吸引眾多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游客既可品味擂茶、黃元米粿等客家美食,又能觀摩燈藝制作過程,實現“觀燈+品俗+學藝”多元互動。

“演出一場收入多少?哪些成本能扣除?”稅務流動宣傳點的藍色帳篷前圍滿商戶,橋幫燈傳承人急切詢問。為推進非遺和文旅融合發展,寧都縣稅務局通過流動宣傳點發放《稅費優惠手冊》,為民俗演藝團體、美食商戶定制“政策禮包”,並現場進行納稅輔導,助力非遺“破圈”,以文化消費帶動旅游創收。

一台戲唱響一座城,在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交響中,稅務部門正以稅惠春雨浸潤戲劇土壤,用智慧服務激活非遺基因,讓古老劇種在新時代綻放勃勃生機,讓每一場好戲都唱響富民增收的鏗鏘韻腳。(劉紫薇、郭小鈺)

(責編:鄒玢琦、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