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篾匠指尖生畫

73歲的邱啟中伏在竹案前,手指捏著細竹篾在圓刀上來回壓刮。
“哧——”清晨的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長平鄉杉木村,竹篾劈裂聲清脆如歌。
73歲的邱啟中伏在竹案前,布滿老繭的手指捏著細竹篾在圓刀上來回壓刮,青竹特有的清苦氣息裹挾著木屑在晨光中翻飛。
"七八歲跟著父親學剖篾,做籮筐、竹籃、晒盤等竹器。"邱啟中展示新制成的竹籃,經緯交織的篾片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光澤。
在屋旁的牆角,放著暗紅色的竹簸箕、竹籃,像沉默的標本,記錄著曾經家家戶戶必備的竹器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篾匠做一天,夠請四五個小工嘞。”回憶竹器盛行時代,邱啟中內心充滿自豪感。
隨著塑料制品涌入鄉村,竹器漸次凋零。“這個竹籃,需要經過選竹、劈料、破篾、編織等10余道工序,兩天頂多做3個,但每個也就賣幾十元。”困於手工竹器產量低又賣不上價,邱啟中和村裡的老伙計們便陸續轉行,有的在當地從事花炮行業。
“跟竹子打了幾十年交道,離開它也不好干點啥。”上年紀后,邱啟中又重拾舊業,在家中三樓的空房支起簡陋工作室,空閑時便編些竹籃、晒盤等,趕集時賣了賺點工錢。
機緣巧合,幾年前,邱啟中開啟了竹編挂畫的創作。
“那時不准趕集,東西賣不了,便呆在家閑著無事。”回想孩童時竹搖籃上的字畫,邱啟中靈光乍現,將傳統竹藝與書畫結合,用0.3毫米的篾條在竹片上編織出"福壽康寧"的立體畫卷。當首幅竹編挂畫在家族微信群亮相,驚嘆的表情包瞬間刷屏。
“老篾匠成了藝術家哩!”不久,邱啟中的竹編挂畫作品便受到親鄰青睞。“竹編挂畫,猶如刺繡藝術與書畫藝術的有機結合,別具一格。”邱啟中的侄子邱小平說,請伯父做了3幅,挂在客廳裡。
“有很多工序,但關鍵是篾條要勻稱纖薄,考驗著一個篾匠的功底。” 談及竹編挂畫制作,邱啟中說,文字編織更多是照葫蘆畫瓢,慢工出細活、出精品。
“別人又訂了兩幅,我得加把勁。” 邱啟中眼角的皺紋漾開笑意。
臨近中午,竹刀與篾條的摩擦聲依舊在樓間回響。( 歐陽林、謝志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