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座城市書房激活全民閱讀基因
馥郁書香縈繞潯陽江畔

4月的潯陽江畔,春風浸潤著油墨香漫過琵琶亭的青石台階。駐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遠眺,市民捧著書籍臨江閱讀的身影與江面粼粼波光交相輝映。4月21日,第三屆江西省全民閱讀大會在九江開幕,這場盛會恰似一扇窗口,讓外界得以窺見九江這座千年古城將書香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讓典籍裡的文字化作街頭巷尾的詩意。
長江邊,琵琶亭旁,一座造型似琵琶的書屋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的網紅打卡點。俯瞰琵琶書屋,猶如一把靜臥江畔的琵琶,木質書架與玻璃幕牆的組合既保留古韻,又折射現代光影。負責人黃宗林一邊調試自助借閱機一邊向記者介紹:“市民掃碼即可調閱電子版書籍,借閱量因此大幅提升。”一樓的咖啡輕食區飄著醇香,年輕白領捧著咖啡沉浸於書本世界﹔二樓的親子閱讀區裡,家長與孩子挑選繪本享受親子共讀時光。逛公園,領略大江東去、百舸爭流的雄渾景色﹔進書屋,品味墨香淡雅、意境悠揚的文脈傳承,已然成為潯陽江畔百姓的尋常之舉。
這樣的文化場景並非孤例。九江市圖書館內,孩子們通過VR技術“走進”科普類讀物﹔濂溪茶書閣內,國學講師對照《愛蓮說》,將周敦頤的理學精髓娓娓道來﹔柴桑區淵明書堂以陶淵明詩文為藍本,推出古詩詞吟誦課程,稚嫩的童聲與千年詩韻在田園間交織。作為“尋書”城市書房品牌的核心載體,城市書房與閱讀驛站已織就覆蓋九江全域的文化網絡——潯陽區便民服務中心依托智能書櫃實現24小時服務﹔廬山書房內《廬山歷代詩詞全集》與山水實景深度融合﹔市工人文化宮圖書館為產業工人提供前沿技術類書籍借閱服務﹔天花井森林公園深處的木樨書房被郁郁蔥蔥的樹木包圍,每一處都透露出生機與和諧。截至目前,九江市共建有城市書房(閱讀驛站)117座,總藏書量達10萬余冊﹔有公共圖書館15個、實體書店227家、農家書屋1741家,公共數字圖書資源總量約854TB。
在濂溪區九動夢工廠內,紅磚黛瓦與銀杏掩映下的躬謁書房,正將工業記憶轉化為文化動能。“躬謁”一詞,承載著對尊者的敬重之意,將其用於書房之名,足見創辦者對知識的尊崇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在躬謁書房舉辦的講堂上,每周上演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設鐫石硯雕刻課,孩子們用青石復刻《芥子園畫譜》中的山水紋樣﹔九江剪紙藝人指導市民將《石鐘山記》名句剪成窗花﹔在“小小主持人”培訓課上,稚嫩的童聲誦讀著《愛蓮說》,與展廳內正在舉辦的九江藝術家書畫作品展形成奇妙共振——參觀者掃碼即可聆聽畫中隱藏的典故。這種“可讀可觸可體驗”的文化現場,讓歷史文獻從書架上“走”入生活。
文化空間的創新不止於場景再造。九江市在實踐中探索出城市書房(閱讀驛站)管理新范式,以制度創新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通過“五統一”管理標准為新型文化空間鑄魂,從目標任務到規章制度形成完整體系﹔以“三融合”發展路徑為文旅服務賦能,讓城市書房與旅游驛站、文化地標有機聯動﹔用“三個有”動態機制為陣地建設護航,通過積分激勵與末位淘汰制激發創新活力。這種立體化運營模式,既保障了文化服務的品質溫度,更讓“詩畫九江”的文旅品牌在書頁翻動間綻放新韻。如今,市民游客在借閱典籍時可獲取景點導覽,也能在景區休憩時沉浸閱讀,文化基因與山水稟賦正以全新的方式水乳交融。
根據“尋書”城市書房品牌構建的立體文化生態,九江市正以創新實踐書寫全民閱讀新篇章。117座城市書房閱讀驛站化作文化觸角,既承載著讀書沙龍、書友會等傳統閱讀活動,更衍生出“詩詞文化誦讀”“長江文化讀書會”“品茶讀經”等特色文化現場——廬山書房的誦讀聲穿透雲海,琵琶書屋的江風裹挾著翰墨書香,濂溪茶書閣的《愛蓮說》解析與茶道演示相映成趣,千年文脈在多元場景中煥發新生。全民閱讀的邊界持續拓展:“喵空間”將智能書櫃嵌入便利店,讓借閱如選購咖啡般便捷﹔“閱讀+輕食”復合空間裡,年輕人捧著《長江萬裡圖》,在提拉米蘇的甜香中與古人對話。
潯陽江畔,文化基因正通過書頁翻動、茶香流轉、數字交互,悄然滲透進城市生活的每個褶皺。(記者 唐文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