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與羅霄的“天路”交響
——南北兩地挂壁公路見証鄉村振興之路

4月18日,記者參加中國記協舉辦的“中國新聞獎作品解析實戰班”,來到河南輝縣市。在南太行的絕壁之上,沿著一條人工鑿出的“天路”蜿蜒而行,此時連翹剛過盛花期,幼果初成豐收有望,一株株連翹正將生態顏值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產值﹔1300公裡外,江西遂川縣羅霄山脈的千米懸崖間,另一條挂壁公路隱現於雲海茶園。此時正是採茶季,茶農在採擷新芽,連綿茶山滿目青翠,一片片茶葉正將茶香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能。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兩條遠隔千裡的險峻公路,正以相似的執著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時代篇章。
河南輝縣市回龍村挂壁公路,位於海拔800米至1700米的絕壁之間。這座絕壁 曾是阻斷200多名村民與外界聯系的“天塹”,村民僅靠懸挂於絕壁的“沿猴梯”和“老爺天梯”通行,因險峻地形造成多起傷亡事故。 1997年,村支書張榮鎖帶領150余名黨員群眾歷時3年,在懸崖峭壁上鑿出8公裡盤山公路和1000米“S”型挂壁隧道,創造了“當代愚公”的傳奇。張榮鎖獲評2002年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挂壁公路被列為“建黨百年百條紅色精品路線”。如今,這條挂壁公路每年吸引超60萬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300元增至2.8萬元。
江西遂川縣大汾鎮高興村的挂壁公路全長約2000米,寬3米,呈“S”形蜿蜒於峭壁之間,部分路段懸挂於垂直崖壁,是上世紀開鑿的。數十年來,高興村三代人打通“高興路”的接力,從來沒有斷過。“挂壁公路最險的地方叫紅旗坳,路沒修通以前,紅旗坳隻有‘一線天’的寬度。近年通過拓寬加固,使春茶運輸時效提升。以前背茶下山要走五六小時,現在貨車20分鐘可直達縣道。”高興村黨支部書記曾繁暉告訴記者。
路通了,日子也好起來了!鄉村振興讓兩條挂壁公路都成為網紅公路,正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公路經濟”。
回龍村開展“紅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如今,這裡被規劃為新鄉南太行旅游度假區,年接待游客量470萬人次。通過紅色旅游和種植連翹年集體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余元。今年60歲的村民王治全曾經跟著張榮鎖開路,他深刻感受到了通路帶來的變化。他告訴記者,以前出去要翻山越嶺一整天,惡劣天氣時物資常斷供,孩子沒書讀,病了來不及就醫。如今,挂壁公路火起來了,自己的生活也跟著紅火。村裡發展連翹產業,他做了管理員,每月工資3000元。他自己購買了5000株連翹幼苗,挂果后,每株產1-2公斤果實,每公斤可賣20元,一年就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加上管理員工資和自家的幾畝桃樹,年收入20萬元左右。
高興村地處名茶“狗牯腦”產區,有茶園200余畝,野生茶300余畝,挂壁公路輻射茶農50余戶。公路修通后,茶葉等農產品運輸成本降低,價格提升,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清明之后便進入採茶高峰期,茶農曾小梅說,以前茶葉基本賣不出去,現在收茶葉的車直接到家門口,每天可以採1-1.5公斤鮮茶,每公斤可以賣250-300元。採茶季的兩個月,茶農的收入2萬余元。沿著這條“挂壁公路”,農產品“走”出去,游客“走”進來。四面八方的游客輻射帶動沿線鄉村旅游業和民宿業的發展。“特別是夏季,自駕露營的游客倍增,這條曾經的險峻山路已變身網紅打卡地,為我們帶來了人氣和物流。”曾繁暉說。遂川縣借此打造森林康養、鳥道觀光、高山民宿等項目,解鎖全域旅游新玩法。
挂壁公路鑿開山嶺,也鑿開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回龍村今年計劃對村庄進行整體規劃,發展生態觀光體驗區、康養民宿區、養生度假區、民宿體驗區和綜合服務區,再種植連翹300畝,3年后村集體可增收20萬元,村民的致富路更寬。高興村也正在積極探索綠色產業發展路徑,致力於鄉村振興與民生改善,未來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特色農業與生態鄉村旅游、鄉村民宿經濟等協同發展。
兩村以不同路徑詮釋同一道理,振興之路既需開拓的勇氣,更需智慧。這不僅是春天的味道,更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全媒體記者 張 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