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槽“活”了

“扑棱棱……”一隻鸊鷉掠過水面,雙腳劃出一圈圈漣漪,倏忽鑽入水中,杳無蹤跡。
“這種水鳥,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多年不見,如今它們回來啦!”萍鄉市湘東區臘市鎮烏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學軍站在冬瓜槽片區益塘水庫岸邊,滿臉興奮。環湖路上,一樹樹櫻花迎著春日怒放如火,與碧水藍天相互映襯,引得眾多游人紛紛前來打卡拍照。
劉學軍感慨萬分:“三年多工夫,冬瓜槽終於又‘活’了。”
“就像被炸過一樣”
冬瓜槽以前是啥樣?有人形容“就像被炸過一樣”。
在萍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湘東分局甘承堯看來,這個形容絲毫沒有夸張,冬瓜槽過去的模樣確實是“滿目瘡痍,面目全非”。
為啥會弄成這般模樣?“挖煤敗的!”
據介紹,冬瓜槽所在區域包含了湘東區臘市鎮、湘東鎮、下埠鎮3個鎮的5個行政村。因為該區域是淺層煤,操作十分容易,“一把鋤頭、兩隻簸箕就可以上陣”,不間斷開採了近百年,高峰期當地煤窯超過300家。
然而,過度開採給當地生態造成了極大破壞,冬瓜槽從植被繁茂變成濯濯童山。
自2001年國家實施關井壓產政策以來,冬瓜槽的小煤窯數量呈斷崖式下降,直至所有煤礦關停,這裡終於從喧囂歸於平靜。但露天開採造成的貽害猶存:採掘區域基岩裸露,煤矸石堆積成山,“亂糟糟、黑乎乎、灰蒙蒙、臟兮兮”是其真實的寫照。
數據顯示,冬瓜槽地表破壞總面積超過3800畝。這意味著,對其進行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吹響生態修復“集結號”
踐行“兩山”理念,爭當綠色先鋒。湘東區劍指冬瓜槽,於2021年12月吹響了生態修復“集結號”。
這是一場攻堅戰。
項目實施之初,有人估算過,如果要賣,冬瓜槽的煤矸石至少能賣20億元。而生態修復,最起碼政府得掏3億元。哪個劃算?
湘東區不算眼前賬,而是算長遠賬。該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相關區領導任副組長、各鄉鎮(街道)及相關區直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湘東區全域生態修復項目領導小組,確定了走“藏煤於地、綠色發展”的可持續道路,決心還百姓以綠水青山,留資源給子孫后代。
湘東區堅持以“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資金封閉運行”的市場化方式,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代管”的原則,與萍鄉市自然資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全域生態修復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採用“1+N”立項模式,即立項1個生態修復總項目,內含土地整治、增減挂鉤等N個子項目。項目設計建設規模總計3845.71畝,總投資3.4億元。
甘承堯表示,在推進冬瓜槽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湘東區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草則草、宜景則景,實施“一礦一策”。
思路清,方向明。冬瓜槽生態修復由此漸入佳境。
不信東風喚不回
江西有色建設集團實施的冬瓜槽一期項目,是其中的點睛之筆。2021年,該集團中標后,項目部根據歷史成因、資源稟賦和場地現狀等進行分級分類修復治理,將地塊相對集中、地形平坦的土地整治為高標准農田,將海拔較高的山頂山腰整治為旱地,將地塊分散的山腳培育為林地。
農田所需耕植土需要肥沃的土源。為尋找總量為40萬立方米的優質客土,江西有色建設集團項目部工作人員與數十家供應商討價還價,每日調配20輛大貨車在狹小的便道上穿梭運土,並對客土土源進行採集、送檢,專設蔬菜實驗基地檢測土壤肥沃度,保証了客土鎘、鉻、鉛及pH值等檢測結果都符合標准,綠化存活率可達95%。
2022年,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贛西地質集團承擔了冬瓜槽二期建設任務。同年4月,贛西地質集團項目部拉開了益塘水庫治理的序幕。他們從邊坡治理、清挖礦渣淤泥著手,新建了擋土牆、鋪設草皮、栽植護岸樹木,對庫底污染沉積物及泥沙進行徹底清理,總共清理出3萬立方米沉積物。經過一番苦戰,隨著工程完工,一座“神清氣爽”的小二型水庫呈現在眾人面前,不僅蓄水量得到了擴容,水體也由劣五類變成三類水,保障了下游數百畝農田灌溉。
不信東風喚不回。車行冬瓜槽,山路十八彎,記者在偌大的生態修復區裡看到,石塊壘成的水渠,沿著山腳蜿蜒如練。邊坡芳草如茵,各種灌木新芽吐綠,迎風搖曳。一畦畦整飭規范的土地,在陽光下散發活力,油菜花兒挨挨擠擠,一片金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通過項目實施,冬瓜槽生態修復總計完成建設規模3164.67畝,已完成投資2.46億元。其中:土地整治子項目完成建設用地規模167.6畝,新增旱地145.02畝﹔增減挂鉤子項目完成建設用地規模2997.0675畝,預計可騰退建設用地規模2997.07畝,新增耕地面積993.72畝,新增其他農用地面積2003.65畝。
湘東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廢棄礦山全域生態修復全部完成后,該區將整合區域資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區、新能源主題公園、礦山主題公園等,引入新型業態,實現農光互補、農旅融合,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冬天已經過去,冬瓜槽走進了春天裡!(全媒體記者 劉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