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享受更優質教育
——江西省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工作綜述

春日的陽光洒在蘆溪縣新泉學校的足球場上,六年級學生劉志堅正跟著教練練習傳球。“以前在喬嶺小學,全校隻有幾十個學生,操場設施簡陋,踢球隻能在水泥地上瞎跑。”他擦著額頭上的汗水笑道,“現在不僅有了標准足球場,還有專職教練教戰術,我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全縣的足球比賽呢。”
這樣的變化,發生在全省4.9萬余名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轉入鄉鎮中心學校之后孩子身上。江西用兩年時間優化整合了近70%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讓農村娃告別學生人數少、教學質量低的“小弱散”學校,在設施完善、師資充足的中心學校開啟新的學習生活。這場始於“讓每個孩子享受更優質教育”的改革,正在重塑贛鄱鄉村的教育版圖。
破局:從“小弱散”到“優均衡”的破冰之旅
8名教師,幾十名學生,隻有一到四年級,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組成了曾經的蓮花縣坊樓鎮下坊小學。規模小、班級少、校園冷冷清清,師資力量不足。“別說開各種社團課程,連體育器材都是幾年前的舊設備。”曾在那裡任教的教師賀本鵬回憶。
曾經,江西農村教育被“小弱散”的形勢所困——全省8157所100人以下小規模學校中,10人以下的“微型學校”佔比近半。這些分布在農村的小規模學校,如同教育發展的“神經末梢”,基本上都面臨辦學規模小、師資匱乏、教育教學成效欠佳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更加優質均衡的教育?
改變始於2023年春天。省委、省政府瞄准“教育強省”目標,在全省14個試點縣率先探路,一場破解教育資源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攻堅戰正式打響。2024年,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改革在全省全域推進,當年秋季開學,全省如期完成“1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面優化調整到位,30人以下的基本優化調整到位”的改革目標。4.9萬余名孩子從村小、教學點被妥善安排到鄉鎮中心學校就讀,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吉水縣義務教育資源布局的變化是一個縮影。過去,吉水縣138所100人以下小規模學校如同散落的珍珠,師資薄弱、設施陳舊。2024年秋季,隨著最后一批學生從村級教學點轉入,中心小學迎來了“升級”:政府投入6000萬元新建、改擴建教學樓、塑膠操場等,226名專任教師合理調配,師資配備更均衡。該縣五年級學生李雨欣指著教室的觸控一體機對記者說:“現在上課能看動畫學古詩,美術課還有專業老師教水彩畫,比在村裡好多了。”
攻堅:用“繡花功夫”織密民生保障網
改革重在精准落實。江西創新推出“1+8”工作舉措:每個縣制定1個總方案,配套學生安置、交通出行、食宿保障等8個系列方案,確保“一縣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檔”。
在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村民陳奶奶曾為孫女上學發愁:“原先的教學點撤了,新學校離村子有段距離,孩子小,上學怎麼辦?”難題很快破解——余江區開通41條校車專線,每天早上,校車准時停在村口。“現在孫女坐校車上下學,還有老師跟車護送到校門口,我可放心了。”陳奶奶笑著說。
余江區的實踐只是全省民生保障網的一角。全省新購184輛校車,增加公交延伸線路1315條,發放30萬套“可躺式”課桌椅,更換9萬盞防近視無粉LED照明燈,為農村娃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互聯網+明廚亮灶”管理平台守護著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在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全面建設的智慧消防監測平台,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火牆”。
教師分流更顯溫度,全省撤並校1.4萬余名教師合理調配,推動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實施“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計劃”,每年約2000名專科學歷優秀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至本科,通過培訓,教師實現“二次成長”。
閑置校園的“變身”更見証著改革的輻射效應。全省3200余處閑置校園轉化為學前教育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老一小”幸福院、鄉村振興幫扶車間等,教育資源的“騰籠換鳥”,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升溫:以“教育溫度”守護成長之路
“開餐啦!”中午,浮梁縣瑤裡鎮東埠小學食堂內飄出陣陣飯菜香。學生們正有序排隊領取免費營養午餐。“孩子總跟我說學校伙食好,比家裡的菜還好吃。看著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可安心了。”學生家長宋金好滿意地說。
這份安心,來自江西構建的立體化關愛體系。全省各地各校採取“一對一”“多對一”等結對幫扶形式,讓撤並校學生在新學校既安心又暖心。贛州市為7000余名學生建立“一生一檔”,開展點對點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幫助學生融入新集體。新余市將撤並校學生納入“小荷工程”,享受政府保障的膳食改善行動、免費熱水淋浴、免費洗衣等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
改革的成效在數據中顯現——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全省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375所,新增學位數43.8萬個,有近1.5萬名學生從城區回流到鄉鎮中心學校上學。
更動人的變化在校園裡——蘆溪縣新泉學校的編程教室內,李鴻宇正和同學合作設計小游戲,“我特別喜歡編程課,我學會了做簡單的小游戲。”這個曾經連編程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鄉村男孩,如今能和城裡的孩子同步學習新的知識。
教育公平的陽光同樣照亮被保留的小規模學校。在南昌高新區的一所村級完全小學——南崗小學被納入集團化辦學,與南昌二中高新校區牽手,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站在新的起點,江西教育人並未停下腳步。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吳永明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近期和中長期教育資源統籌配置,辦優辦強基礎教育,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升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努力讓每個孩子“上好學”。
正如春季學期開學時,孩子們許下的心願:有的想當老師,有的想當工程師,還有的想“讓更多農村孩子走出大山”。這些稚嫩的夢想,正因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悄然發芽。
記者手記:
從羅霄山脈到鄱陽湖畔,從客家山村到贛鄱平原,江西用改革的勇氣和民生的情懷,書寫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新篇章。當一輛輛校車駛進山村,一間間閑置校舍煥發新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學校布局的優化,更是教育公平的落地生根。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讓每個孩子享受更優質教育”正化作無數個溫暖的教育場景,照亮著農村孩子的未來。(記者 李 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