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
——中部地區六省共探微短劇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快節奏、高密度、強沖突、多反轉……近年來,微短劇以其鮮明個性,吸引了海量受眾。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微短劇也面臨內容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等浮躁傾向,亟待從“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轉型。
如何從“高產量”向“高質量”發展?4月26日,作為2025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中部地區微短劇產業發展聯盟成立暨微短劇新質生產力高端對話”在南昌舉行,來自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和代表進行了深入討論,為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動能。
“微短劇雖‘短’,但並不意味著內容‘淺’,要真正做好做精並不容易。”安徽廣播電視台影視劇頻道總監翟梓坪表示,微短劇的創作與傳播正經歷從“流量驅動”向“價值引領”的關鍵轉折。短時間內實現情感共鳴、價值傳遞與敘事創新,對主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是與會嘉賓對於微短劇行業的發展共識。江西時刻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踐印証了這一方向:其300余部微短劇成功“出海”至美、日、韓及東南亞地區,憑借精品化內容突破文化壁壘,成為跨區域傳播的新載體。“對齊精品標准,微短劇也能實現跨區域、跨國別傳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邱煜說。
除了娛樂屬性外,微短劇正在通過“微短劇+”模式向文旅融合、非遺傳承等領域延伸。功夫動漫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紫瑩舉例,近兩年已經有不少講述非遺傳承故事、鄉村新業態故事的微短劇贏得了市場和口碑的雙豐收。“江西文化底蘊深厚,建議通過劇情化表達創造性呈現地域特色,相信會有更多觀眾願意‘為一部劇,赴一座城’。”
與普通短視頻不同,微短劇往往不只是生活的“復制粘貼”,“造夢”是它吸引觀眾的一大法寶。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暉在分享中表示,AI(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微短劇創作,創造出極具想象力的視聽畫面,讓這場“夢”變得更真實。趙暉認為,微短劇從業者可以借此把握窗口期,在人工智能熱潮中佔據一席之地。需要注意的是,技術是賦能手段,而非創造力的替代品。從業者需在AI浪潮中堅守情感深度,讓技術成為提升內容品質的“助推器”。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預計2027年突破1000億元。與會專家紛紛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為微短劇從業者的他們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關於微短劇行業的討論與暢想,將在中部地區微短劇產業發展聯盟的引領下不斷生發,走向未來。(記者 倪可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