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巧手弄竹 絲縷成畫

2025年05月14日09:45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臨川篾編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元與留學生白熙華正在採集竹材。人民網 孔文進攝
臨川篾編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元與留學生白熙華正在採集竹材。人民網 孔文進攝

“挑三根壓五根,把篾放進去,用尺子輕輕往裡敲……”在江西省撫州市文昌裡竹藝軒內,臨川篾編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元正手持篾尺,向學員們教授編織技法。

竹香氤氳中,留學生白熙華目不轉睛地看著手中的竹絲,試圖復現老師教授的技法。

臨川篾編技藝是源自民間竹編技術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所用到的竹絲細如發、薄如紙,需經過破竹、分篾、鍘篾等30多道工序。徐建元介紹:“每道工序都講究‘三分手藝,七分磨礪’,一根竹子要歷經千錘百煉,才能蛻變成藝術品。”

徐建元與竹編技藝的緣分,始於對竹子的喜愛。小時候,他的老家后山是郁郁蔥蔥的竹林,大到房屋橫梁,小到日常用具,竹子在他生活中隨處可見。

他15歲拜師入行,從實用竹器轉向工藝竹編,用一雙巧手編制了大量廣受歡迎的竹編工藝品。其代表作竹編版《清明上河圖》耗時900余天,用800多個人物、200余隻動物重現了宋代汴京盛景,現珍藏於中國國家版本館,成為江西非遺的亮麗名片。

“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規模更大,我准備用十年完成。”徐建元撫摸著半成品說。在他手中,篾絲細至0.3毫米,通過“挑一壓二”的密編技法,呈現了接近工筆畫的細膩層次。現場學員驚嘆:“這哪是竹編?分明是‘以竹為線’的立體刺繡!”

傳承是門“細活”。徐建元的兒子徐志俊從小在竹絲堆裡長大,如今已能獨立創作復雜作品。“年輕人思維活,他開發的竹編燈具、茶具很受歡迎。”徐建元欣慰地說。更令他驚喜的是,工作室近年還迎來不少“00后”學徒,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學藝。

“一根普通竹子神奇變化的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積澱傳承和日夜勞作。”徐建元說,要把這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離不開更多年輕人的接力參與。(孔文進)

(責編:鄒玢琦、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