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科創飛地” 借智騰飛

——贛州探索深贛對口合作框架下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

2025年05月22日08:4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認定“科創飛地”10個,設立“周末工程師人才驛站”15家,引進粵港澳大灣區高層次人才500余人﹔深贛共建產業園區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已簽約入駐項目60個……一系列數據背后,是贛州在深贛對口合作框架下,積極作為、主動探索,穩步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贛州充分利用與深圳的地緣優勢和政策支持,通過打造“科創飛地”,將深圳的創新資源、人才優勢與贛州的產業基礎、發展空間有效對接。這些“科創飛地”,不僅為贛州企業提供了與深圳科研機構、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還吸引了大批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層次人才前來創新創業,為贛州產業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產業協同:從“單向輸血”到“雙向賦能”

  近日,記者走進贛州低空經濟產業園,800米飛行跑道如銀色緞帶延伸向天際,機庫內數十架物流無人機整裝待發,綜合檢測平台一應俱全。在射流式風洞實驗室,載重50公斤的多旋翼垂直起降運載無人機懸停在距地面5米高的位置,8台直徑2.5米的軸流風扇正模擬極端風速以測試無人機的載重性能。

  作為全國首個以B類通航機場標准建設的低空經濟產業園,其目前已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產業鏈條,產業鏈總產值近10億元。這正是深贛對口合作下贛州飛地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2022年5月深贛兩地對口合作啟動以來,雙方已開展一批產業合作項目,吸引眾多上市公司和鏈主型企業紛紛在贛州投資興業。2024年8月,深贛共建產業園區戰略框架協議正式簽署,更是為兩市深入開展產業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深圳有改革開放的先行經驗,贛州有政策扶持優勢,二者合作可謂優勢互補。”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羅文春說。

  在深圳龍崗·贛州尋烏共建產業園內的贛州市起航光電有限公司,輕薄的手機、iPad顯示屏等產品三個月就實現了試投產,投產后日均產能超4000件﹔位於贛州經開區的中國(贛州)跨境電商產業園(B-10二期)項目建設整體已進入收尾階段﹔在信豐縣深圳產業園內,景旺電子、大族數控科技等65個深圳項目落地,帶動“1+3”千億級產業集群崛起……

  產業合作,是對口合作的“重頭戲”。而深贛共建產業園區,則成為贛州與深圳兩市之間緊密“牽手”的載體平台。

  深贛共建產業園區作為深贛對口合作的重中之重,園區橫跨贛州經開區和南康區,總面積達43.09平方公裡。其中,龍回組團的低空經濟產業園啟動區已吸引翊飛航空、明德新材等32家企業入駐,今年已簽約項目金額達11億元﹔鳳崗組團啟動區則依托原贛州綜保區,重點承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目前已簽約落戶百度算力中心、北京維盛復合材料、阿默泰材料科技等28個項目。

  科創聯動:從“老區追趕”到“與灣區並跑”

  一家企業,主體在龍南,研發機構卻在深圳,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特別。2025年4月,龍南經開區與南方科技大學徐政和院士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南方科技大學設立“龍南市科創(人才)飛地鋰電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在龍南經開區設立“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產業飛地廢舊電池拆解技術示范基地”,加快龍南市在鋰電產業技術研發、廢舊電池拆解技術應用等方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通過科研飛地、科技人才飛地、成果轉化飛地、技術轉移飛地等多種形式,引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密集的優勢注入贛州,構筑‘科技研發在灣區,創新成果在贛南’的發展路徑。”贛州市科學技術局科技成果轉化與人才合作科科長高坡表示,目前已認定兩批次10個贛州市“科創飛地”,撥付獎補資金670萬元。

  面對內陸腹地科研力量薄弱的問題,贛州在深圳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科創中心,打造“人才融灣第一陣地”。通過常態化舉辦路演、對接會等活動,吸引9家科創企業入駐,推動4個項目落地贛州。中國稀土集團深圳創新總部、江西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相繼揭牌,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戶南康,形成“候鳥式”人才合作平台……

  同時,贛州創新推出“周末工程師”模式,引導駐市高校院所、產業園區建設“周末工程師人才驛站”。根據專家特長、企業訴求,進行精准匹配,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等周邊發達地區高層次科技人才利用業余時間來贛州創新創業。

  依托會昌縣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才飛地,廣東省科學院資源利用與稀土開發研究所主任王洪嶺每周五都會准時登上贛深高鐵,2小時后抵達贛州。作為贛州引進的500余名“周末工程師”之一,他周一到周四在深圳從事科研工作,周五到周日則在會昌金龍錫業有限公司工作,成功將灣區的先進錫尾礦回收技術在會昌落地應用。“‘周末工程師’模式,讓我們同時擁有灣區研發節奏和老區試飛空間。”王洪嶺說。

  如今,像王洪嶺這樣的“雙城人才”,贛州已有500余名,服務200余家贛州企業。同時,贛州已設立15家“周末工程師人才驛站”,其中“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人才驛站”等9家“周末工程師人才驛站”已挂牌運行。

  守護民生:從“產業振興”到“綠色共享”

  走進尋烏縣深能環保尋烏能源生態園廠區垃圾吊車控制室,工人們正坐在操作台前,操作巨型的金屬抓手在垃圾堆上游走,一抓、一提、一送,近5噸垃圾被送進焚燒爐。“每‘消化’1噸生活垃圾,就能產生450度電,這足以滿足一戶普通家庭一個半月的用電量。”深能環保尋烏能源生態園檢修策劃部長鐘燕東算了一筆賬:該項目設計的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400噸,相當於每天可以減少碳排放250噸。

  這個由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環保項目,僅用14個月便完成滿負荷試運行,總發電量已達4300萬千瓦時,創造了行業新紀錄。“我們把深圳的環保技術和管理標准完整移植到老區,使各種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真正實現了‘環保+民生’的雙贏。”鐘燕東說。

  這樣的“雙贏”故事,在民生領域不斷上演。深圳和贛州通過多層次協作推動革命老區公共服務升級。深圳13家衛健機構與贛州14家衛健機構結對幫扶,助力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加入國家感染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聯盟﹔深圳推廣新基建經驗,在贛州率先開展充換電設施、智慧交通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通過深贛對口合作,贛州補齊了民生領域短板,同時借助深圳技術與標准輸出培育了新質生產力,形成了特區與老區協同發展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

  如今,隨著贛深高鐵開通、“贛深通道”智慧物流平台上線,兩地產業協同進入“同城時代”。在贛州國際陸港,滿載家具、電子產品的集裝箱通過“組合港”模式直通深圳鹽田港,通關時間從3天縮短至1天﹔6500台新能源貨車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實現往返滿載,運輸成本也大幅下降。(劉新權 全媒體記者 鄢朝暉)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