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門”集群解紛 “一中心”溫暖萬家
贛州市“一站式”綜治中心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核心提示
這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以全市20個縣級綜治中心為重點,312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為延伸,不斷建強基層社會治理戰斗堡壘,從矛盾的“源頭”“茬口”抓起。
這是多元解紛的生動圖景——政法干警、專業調解員、社區網格員……各級綜治中心“網”羅萬象,握指成拳,打破部門壁壘,繪就一幅多元解紛、多調聯動、多方協同、多點發力的動人畫卷。
這是“楓橋經驗”的贛州經驗——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真正將綜治中心建成回應群眾訴求的服務站、化解矛盾糾紛的終點站。
系統推進 “一扇門”聚戰斗力
“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全市平安建設重點工作任務,並納入贛州政法‘1161’工作思路一同部署、一體推進,奮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贛州、法治贛州。”贛州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贛州市以大力推進平安建設強基行動為契機,全面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實體建設。
贛州市南康區3400平方米的綜治中心,如今被轄區百姓稱為“解憂綜合體”。這裡,整合了22個部門資源,設置了29個服務窗口,政務服務、公共法律服務、訴訟服務、檢察服務、勞動爭議仲裁、信訪接待等功能都被有效統籌整合。
“全市綜治中心建設在功能、人員和場地方面都有具體要求。”該市綜治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首先要具備訴訟服務中心、檢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等有關功能,合理設置“一廳四區”,即:群眾接待大廳、網格化管理區、矛盾糾紛調處區、調度指揮區、心理服務區等﹔還要有專業人員,能為群眾提供矛盾調解、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司法仲裁等方面的服務﹔縣鄉綜治中心要合理選址,方便群眾辦事。
據了解,贛州市已實現縣級綜治中心建設全覆蓋。目前,312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綜治中心工作體系正在進一步完善。
立足為民 “一中心”暖萬家人
在興國縣,一場歷時10年的房屋拆遷征收信訪積案曾讓干群關系緊張。
“通過縣、鄉綜治中心、司法等部門聯動,平安模范團成員對這起信訪積案進行調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興國縣長岡鄉綜治中心負責人回憶道。
“矛盾糾紛化解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在基層。”贛州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此,全市著力健全完善綜治中心運行機制,推行全面排查、調解優先、法治保障、閉環管理全鏈條機制。”
為實現集群解紛成效,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為回應群眾訴求的服務站、化解矛盾糾紛的終點站,該市完善訴調、警調、檢調、仲調、專調、訪調等多種模式聯動體系,對重大疑難矛盾糾紛和群體性矛盾糾紛實行聯合接訪、聯合調處、聯合督辦。而依托綜治中心,各縣(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解紛模式。
贛州市章貢區贛江街道綜治中心,用“紅心”暖“民心”,推出“物業參與治理法”,推行黨建聯建、資源聯享、服務聯動“三聯”工作機制,實現了物管“飄紅”、民生“疏堵”、治理“增效”的美麗蝶變﹔
贛州市南康區東山街道綜治中心,創新“分級診療”“坐堂會診”工作模式,對於一般性矛盾糾紛,在調解室、祠堂、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進行調處。對於復雜矛盾糾紛,引導至街道“春風話語”調解室,由下派律師、專職調解員組織雙方進行調處,成功將95%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2024年至今,全市綜治中心已化解矛盾糾紛9.78萬件,化解率達96.52%。
賦能實戰 “一張網”以“智”助“治”
“一網統管”是龍南市智慧治理最具鮮明的特征。在龍南市綜治中心,一座“虛擬城市”立體呈現在數字孿生平台上,一“屏”可統攬全市24個業務系統,400項城市運行數據。
工作人員全神貫注地坐在操作台前,熟練地操作著鍵盤與鼠標,捕捉並分析著各部門、各鄉鎮信息化運轉情況。
該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在5G、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加持下,一大批可能影響安全穩定的事項被及時發現處理,為城市發展‘保駕護航’。”
這是贛州市以信息化建設推動綜治中心的提檔升級、實現“多網合一”的成效。
該市依托社會治理大數據平台,研發贛州市綜治網格化管理指揮調度平台,打通公安、信訪、12345熱線數據通道,破除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創新開發的贛州精衛智服平台,探索市級精神衛生智能化服務,提升特殊人群監管服務水平。
綜治中心“一張網”,撬動了基層治理效能躍升,也見証著贛南大地熱辣滾燙的幸福生活。
如今,“有矛盾糾紛,找綜治中心”已成為贛州百姓的口口相傳的“解紛秘訣”。(劉志友 李井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