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風磁電掣”團隊
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在江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驗室裡,一群滿懷激情與夢想的本科生正以實際行動書寫他們的成長篇章。這支名為“風磁電掣”的團隊,在負責人石旭森的帶領下,正穩步從知識殿堂邁向創新戰場。
“課本中的材料腐蝕理論早已爛熟於心,為何在實際應用中卻仿佛隔了一層迷霧?”石旭森緊盯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永磁材料金相圖,眉頭緊鎖,這張遍布腐蝕斑點的圖像,曾令初涉項目課題的他深感困惑。這段從“學知識”到“學方法”的覺醒之旅,正是當代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重構學習范式的生動寫照。
打破“知識囤積”:在問題導向下重建認知坐標系
“風磁電掣”團隊首次涉足海上風電電機耐蝕材料的研發領域時,發現教科書中的材料性能參數表與海洋環境下的實際失效模式存在顯著差異。“海水氯離子濃度、鹽霧沉降速率這些關鍵參數,在傳統材料學教材裡僅被呈現為一串冷冰冰的數字。”石旭森回憶道。
為彌合這一差距,他們從零起步,構建跨學科知識圖譜:通過查閱專業書籍,團隊深刻認識到表面防護技術的重要性,並同步掌握電化學阻抗譜及鹽霧測試方法﹔在向企業工程師虛心請教過程中,深刻體會電鍍沉積形式和類型對材料服役穩定性的關鍵影響。
這種“問題倒逼學習”的過程,催生了他們獨創的“三維知識錨定法”:以項目需求為導向,縱向深入挖掘材料應用中的問題,橫向創新表面防護技術,立體化銜接理論模型與應用標准,實現從“知識囤積”到“問題導向”的轉變。
鍛造“能力肌肉”:在試錯糾錯循環中錘煉元認知能力
首次制備的永磁體在鹽霧試驗中僅堅持48小時便失效,這一結果使團隊士氣陷入低谷。然而,他們並未簡單地重復課本上的標准配方,而是創新性地構建“實驗—解構—重構”的螺旋提升機制。“是工藝參數控制存在偏差,還是鍍層結構配比失衡?”
這種對學習過程的深度反思,逐漸催生一套獨特的能力培養體系:前期通過顯微鏡下的“錯題本”,將失效樣品的電鏡照片按照腐蝕類型進行分類,構建“材料缺陷數據庫”,精准標注知識盲區,再通過跨學科會診制度,每周邀請化學化工及機電專業的同學參與材料性能分析會議,在思維的碰撞中培育“跳出專業看問題”的全局視野。最后進行逆向工程訓練,通過解析進口耐蝕永磁體的成分與結構,反向推導其制備工藝。
“從結果反推方法”的訓練,使成員們掌握了主動獲取知識的密鑰。當團隊在第20次實驗中成功實現數據突破時,成員曹志明在實驗日志中寫道,“相較於數據的突破,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掌握了如何設計富有價值的失敗。”這種對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調整能力,正是教育心理學中“元認知”能力的典型體現。
編織“學習網絡”:在開放系統中構建知識共生體
面對“防護效果不足、成本過高”的質疑,團隊深刻意識到單純的實驗室思維已無法滿足產業實際需求。為此,他們迅速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習網絡:校內導師從“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習教練”﹔企業導師在產業現場為學子上一堂“情景課堂”﹔同行社群在競爭協作中實現認知升級。團隊在系統的“學習網絡”中快速成長。
“我們曾誤以為掌握教材知識便是學習的終點,然而在研發過程中才領悟到,真正的學習能力,在於能夠針對未知問題重構知識框架,在跨界碰撞中激發創新火花,並在失敗反饋中靈活調整學習策略。”當“風磁電掣”團隊專利技術即將落地轉化之際,他們最為自豪的並非技術上的突破,而是成功構建了一套可復制的“學會學習”方法論:在問題導向的基礎上建立知識坐標系,在試錯糾錯循環中錘煉元認知能力,在開放網絡環境中構筑學習共同體。當知識更新的速度超過教材的編寫周期時,唯有掌握“學習如何學習”的秘訣,才能在變革的浪潮中始終保持前行的姿態。(黃雨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