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青年職業學院
把我們的課堂搬進社區

江西青年職業學院2022級社會工作班吳慶鵬團隊踏入社區參與自治工作,發現獨居老人李大爺因醫保卡遺失無法就醫開藥。深入溝通后,隊員們得知社區半數以上的老年人從未使用手機醫保支付功能。
團隊連夜策劃智能手機使用培訓課程,從微信視頻通話到電子支付操作,手把手幫助老人們跨越數字鴻溝。這場“及時雨”化解老人們燃眉之急的同時,也點燃了居民自治的星星之火——曾經受助的李大爺變身“社區事務雷達”,不僅成為吳慶鵬團隊的助手,還組建居民自治小組,互幫互助。
創新實踐 助力社區治理
吳慶鵬團隊的成長,正是江西青年職業學院校地合作,把課堂搬進社區,賦能基層治理的生動注腳。2024年,學校與萍鄉市安源區人民政府簽訂社會工作人才建設協議,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群開展實踐教學,打造“政社校協同、崗課賽融通”產教融合改革項目。通過“崗位支撐、項目導向、賽事引導”,開展“崗課賽融合”模式改革,將專業課程轉化為社區實踐項目,通過校內教師專業指導、校外企業導師實踐引領的方式,為地方基層培養具備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的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助推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學生深入萍鄉市安源區6個街道22個社區,為孤獨症兒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老小弱困”群體開展服務,助力當地社區治理。
“學校參與解決基層治理專業力量不足的痛點難點問題,為基層治理創新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路徑。”安源區委委員袁子安對學校產教融合改革項目表示歡迎。數據顯示,4個月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累計走訪慰問居民1000余戶,形成服務項目30余個,累計開展服務活動50余場,輻射服務人數超過500人次。
重構課堂 提升專業技能
“社區老年人的防詐騙意識太強了,真是低估了這些爺爺奶奶們,我的課堂知識和社區實際差距真不小。”學生熊坤回憶首次社區實踐的經歷很感慨,他本想在社區進行老年人防詐騙宣傳,結果發現老人們防騙意識很強,自己准備的內容完全不適用。“我給很多剛畢業的社工學生做培訓時發現,他們對真實的社區和居民缺乏基本認知,對如何開展工作一頭霧水。”安源區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社工督導洪敏面對新進實習生開展培訓工作,時常感慨課本裡的服務對象“太”典型,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出入不小。
對此,學校專業負責人魏老師將課堂移至社區一線,帶領學生對獨居老人、孤獨症兒童等群體進行深度訪談,把握差異化群體需求,真正實現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歷練”的跨越。熊坤團隊正是在這樣的打磨中,捕捉老人們“不願被特殊關照”的心理,轉而以中秋茶話會等活動為載體,讓獨居老人在社交群裡建立互助網絡。
精細服務 拓寬育人路徑
“社區准備針對青少年開展學業互助小組,可我們招募不到服務對象。”2023級學生袁桂珍談起首次項目服務頗有些受挫。她的導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症結:“社區孩子真正缺少的是情感陪伴。”
袁桂珍團隊迅速調整策略,攜手成員以黨建活動為契機,深入困境兒童家庭開展調研,果斷轉變活動方向,打造“手拉手 愛心互助”小組,聚焦困境兒童的情感關懷與支持。隊員們分頭協作,向社區負責人匯報項目規劃,爭取會議室作為活動場地,並獲得部分經費支持﹔積極聯絡社區內老黨員,為愛心互助小組吸納一批熱心志願者﹔精心布置會議室,為小組活動設計別具一格的茶藝交流環節﹔挖掘社區資源,邀請巧手寶媽為困境兒童安排手工活動。團隊經歷“需求錯配—精准定位—資源整合”的鍛煉,發動多元力量解決實際問題,激活居民參與熱情,推動形成“居民主導、社工賦能”的自治生態。
吳慶鵬團隊“激活銀發智庫”、袁桂珍團隊“盤活社區資源”……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年輕社工的成長軌跡生動詮釋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真正實現“專業賦能”與“居民自治”的良性循環,獲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齊 錦 魏宿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