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六十年來,東深供水工程不間斷向香港供水超過三百億立方米——

東深線上護水人

本報記者 張 爍 馮學知 朱 磊
2025年05月25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香港中環添馬公園,如茵的草坪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透明“水滴”,孩子們穿梭其間,開心玩耍。這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及水務署舉辦的“舞動水滴展”,5月11日,一個28.8米高的巨型“水滴”首次展出。

  “巨型‘水滴’,寓意著祖國母親對香港無微不至的關懷。”展覽現場,香港水務署供水策劃組青年工程師林俊毅說,“舞動水滴展”是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特別創作。

  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中,有一座名為“生命之源”的雕塑——

  一位身穿曳地長裙的母親,正溫柔地為懷中嬰兒哺乳。那波浪般的絲帶和裙擺象征著東江,她深情面向的方向,正是香港。

  “這水和家鄉的一樣甜”

  在青山疊翠的山嶺中穿行,滿目是濃淡相宜的綠色,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木芬芳。這裡是江西安遠縣的三百山,東江水的水源地之一。

  跟著66歲的護林員龔隆壽巡山,記者氣喘吁吁才能跟上他的步伐。巡山46年,從“小龔”到“老龔叔”,龔隆壽還是一身迷彩服、一雙解放鞋。46年來,他足足走了12萬多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3圈,解放鞋磨破了100多雙。

  “護林也斷了一些人的財路,我被人打過、罵過,也被威脅過。”龔隆壽說,“但我從來沒怕過,因為我站在道理這一邊!”

  巡山的日子裡,餓了啃口饅頭,渴了捧一口山泉水喝。行走在草叢裡,要拿根棍子“探路”。“馬蜂在草裡做窩。”龔隆壽解釋道。他挽起褲腳,腳踝上有蛇咬后留下的傷疤。

  巡山的意義是什麼?“我從小就知道,這裡的水,要流到香港去的。”龔隆壽驕傲地說。他一直有一個心願,能有一天去香港看看,嘗嘗那裡的水甜不甜。

  2024年,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受邀去香港參加活動,一到酒店,他先擰開水龍頭接水,喝了一大口,咧開嘴笑了:“這水和家鄉的一樣甜!”

  尋烏縣,地處我國南方的“稀土王國”,也是東江水的源頭區。

  漫步在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柯樹塘,處處皆景。14.5公裡的自行車道蜿蜒於青翠的油茶林間,遠處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

  誰能想到,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礦山。曾幾何時,裸露的白色礦坑、光禿禿的山石讓青山長了“瘡疤”。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尋烏縣探索形成了綜合治理模式。

  日子有了奔頭,早年搬走的村民謝青山帶頭回村,承包起50畝荒地,在上面種起油茶。

  “今年的油茶長勢好,挂果也挺多。”謝青山帶記者參觀他的油茶林。昔日的廢棄礦山早已披上綠裝,青山環抱中,郁郁蔥蔥的油茶林一眼望不到邊。蒙蒙細雨飄落,拇指肚大小的油茶果青綠色,油亮亮的。

  巨大的變化,常讓謝青山感慨。“生態復綠,家鄉面貌煥然一新!”謝青山喜歡在朋友圈裡晒“今昔對比”,還詩意地寫道,“夢從這裡啟航,如今夢又飛回故鄉!”

  如今的尋烏,復綠1.4萬多畝,植被覆蓋率由10.2%提升至95%﹔荒漠般的山石上,原來隻有6種植物,現在有100多種……

  為了守護一江清水,東江源的鄉親們付出了什麼?

  ——種在庫區的果樹,砍!

  “砍樹的時候,我老婆哭了,心疼啊!那麼老粗的樹。”尋烏縣三標鄉三標村村民黃志文這個硬漢子眼眶也發酸,讓人拉開老婆,狠下心揮起斧頭。

  “你不砍樹,農藥肥料就會順著雨水排到水庫裡面。”黃志文說。作為村干部,他還要做村民的工作,“我是入黨積極分子,要帶頭。”老黨員、村干部做表率,再講清保護水源的道理,村民們慢慢接受了。

  這些年來,尋烏縣柑橘種植面積從高峰時期的60萬畝減少到28萬畝,尋烏水出境斷面水質持續提升並穩定在Ⅱ類及以上。

  ——排污水的養豬場,關!

  “養豬場說拆就拆,一下子真接受不了。”安遠縣三百山鎮唐屋村村民唐森輝搖頭嘆氣。

  村干部反復做工作,他都舍不得。一場暴雨襲來,唐森輝蹲在河邊,看著污濁的養豬場廢水,心裡的石頭鬆動了。拆!唐森輝親手拆掉經營8年的養豬場,在原址建起了青磚灰瓦、綠樹紅花的民宿。

  “現在還沒賺回本錢,但我帶動了周邊12戶鄉親就業。現在來三百山的人越來越多,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唐森輝說。民宿前台,還擺著幫鄉親們代銷的筍干、黃花菜、干香菇。一尊水晶獎杯被他端端正正擺在高處——“愛源護源獎”。

  ——保護區紅線裡的村,搬!

  三標鄉東江源村舊址,村居早已被翠綠的植被取代,隻留下村裡的祠堂。

  “我家裡原來有100多畝山林,原先可以砍些原木,種些香菇、木耳。”東江源村村民何恩欽說。現在,他搬到了移民安置區,縣裡介紹他到一家企業上班,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穩定收入。

  為了保護東江源頭的生態環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紅線內的三標鄉東江源村、圖嶺村和長安村等5個村小組的592戶2297名村民,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村居舊址,寫在石頭上的話語讓人動容:“把青山留給后代,把綠水留給灣區”。

  “每天一睜眼,先看東江干流博羅斷面的流量”

  東江之水天上來,降雨多了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降雨少了就面臨干旱缺水……60年來,對港平穩供水的背后,是時刻變動的數據,是護水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2020年秋,一場自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悄然來襲,一直蔓延到2022年春。東江流域江河來水僅為常年的1/3。東江告急!用水告急!

  “東江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連續25天低於死水位運行。每天一睜眼,先看東江干流博羅斷面的流量,隻有博羅斷面流量有保障,東深供水工程的取水才能有保障。”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水旱災害防御與調度科科長鄭亞峰說。

  大旱之年,水庫裡的每一滴水,都異常珍貴,東江局迅速組織實施“日監控、日會商、日調度”。“每天早晨,我們都會與水文部門會商,根據近3天降雨和來水的滾動預報,確定三大水庫的出庫流量,精准到每一個流量、每一方庫容、每一厘米水位線。”鄭亞峰說。

  2021年10月的一天,預報有雨!鄭亞峰一下子興奮起來。“下雨了,出庫水量能省一點是一點。我們在確保下游東深供水工程等取水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減小三大水庫出庫流量直至停機蓄水,合計節約水資源約1.1億立方米。”

  連續奮戰492天,鄭亞峰和同事們全力實施精細精准靈活水量調度,有力保障了東江流域及對港供水安全。

  精打細算用好每一立方米水。這場抗旱保供水的硬仗,在水利部統一指揮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會同廣東省水利廳全力以赴,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構建起當地、近地、遠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實施水資源梯次聯合調度。各地區各部門協調聯動,因地制宜採取節水、調水、建設應急水源工程等措施,形成了供水保障的合力。

  同樣是大旱,1963年香港的遭遇,在歷史上留下了苦難一筆。近60年后,在東深供水工程各個崗位護水人的努力下,3年干旱期間,對港年供水量均超過8億立方米,創下了歷史新高,保障香港地區供水無虞。

  東深供水工程運行60年,東深精神也在一代代護水人手中接力傳承。

  廣東東莞,一渠清澈、平靜的水緩緩流入金湖泵站,流出時卻已被抬高成“懸河”,順著一條架在半空中的U形薄殼渡槽向南流去。

  “大學一畢業,我就投身東深供水工程,親歷了東深供水工程的第三期擴建工程和改造工程。”見到嚴振瑞時,他剛從工程一線趕回。在東深供水工程中成長起來的他,又擔負起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

  20多年前的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

  “當時有個說法,‘十槽九漏’。可以說,U形薄殼渡槽設計是被逼出來的。”嚴振瑞說。

  槽壁厚了,重量就大,對承重和抗震不利﹔槽壁薄了,又容易出現裂隙滲漏。工程指揮部一步一步論証,一次一次試驗,終於設計出了理想的U形薄殼渡槽——槽壁最薄處隻有30厘米。

  常年的忙碌,讓嚴振瑞顧不上家。女兒出生時,他正在東深供水工程太園泵站緊張的施工前線。女兒滿月就被送去鄉下外婆家,很久才回去看她一次,以致女兒3歲時,有一次得知爸爸要回去看她,一本正經地對小伙伴說:“我家來親戚了。”

  如今,渡槽已平穩運行20多年。20多年來,無論身在何處、工作多忙,一年一度的東深供水工程停水期檢查,嚴振瑞都會穿上雨靴、戴上安全帽,下到渡槽裡檢查。“全生命周期服務,我們是認真的。”去年12月6日,他在朋友圈裡寫道。

  60年來,一代代護水人接續奮斗,先后4次對東深供水工程擴建改造,工程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設初期的30多倍,已不間斷地向香港供水超過300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

  2024年1月,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工程從西江干流取水,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對港供水實現‘雙水源、雙保障’。”廣東省水利廳調度處二級調研員石教智說。

  “東深供水工程裝上了‘千裡眼’‘順風耳’”

  “天上瑤池水,人間萬綠湖”。陽光照射下,萬綠湖的水仿佛一幅青綠畫卷。萬綠湖,又名新豐江水庫,供應了東江約1/4的水量。

  跟隨廣東省河源市東源海事處副處長徐水林巡邏,海巡船劃開平靜的水面,穿梭在星羅棋布的翠綠島嶼之間。

  水月灣碼頭,“萬綠009”號游船剛剛停靠。

  “看下污水處理情況。”徐水林登上游船,打開輪機日志,裡面記錄著“清理船上污水1.8立方米,按規定抽排於指定污水收集船”。

  “我們掃地的土、擦設備的油抹布,都不敢掉進湖裡,會丟進指定的垃圾桶,讓專人處理。”船長老傅說。

  為守護這一片碧波,作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的河源市先后拒絕了500多個、總投資600多億元的工業項目,累計投入上百億元整治全市河流。

  “我組織成立了‘湖小青’志願服務隊,帶領年輕人開展巡湖淨灘、水資源保護宣講、親水護水實踐活動。”徐水林打開手機,點擊“船舶生活垃圾智慧海事監管”小程序,何人、何時投放何種垃圾,一目了然,“現在已實現生活污水零排放,船舶垃圾油污水全上岸”。

  巡邏路上,徐水林停下船,彎腰打起一桶水,准備煮茶喝。“萬綠湖水質穩定保持Ⅰ類標准,是符合飲用淨水水質標准、達到直飲要求的清潔水源。”

  如果在空中俯瞰,沿著東深供水工程順流而下,在臨近深圳水庫的位置,會看到一個個巨大的長方形水池。

  這是東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處理工程——一個巨大的“淨水器”。穿行在6條長270米、寬25米的生物處理池之間,水池如同天空之鏡,倒映著藍天白雲。

  “工程日處理水量達400萬立方米。”粵海水務生物硝化站副站長符羅軍從水池中拎起一串彈性立體填料,“這上面有天然生物膜,可以吸附、分解、氧化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氨氮,氨氮轉化率達75%,溶解氧增加35%。”

  為解決水質可能受沿途污染的問題,2000年至2003年,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設計理念,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人工渠道輸水改為封閉專用管道輸水。

  “實現了對港供水質與量的‘雙重飛躍’,讓香港同胞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志堅說。

  經過淨化的東江水,流入了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深圳水庫。

  青山環繞,碧水盈盈,白鷺不時飛過。深圳水庫的水面上,幾艘無人船正在作業,有的監測水質,有的清理漂浮物。

  “3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要劃著小木船、拎著簡陋的採樣器採樣,把所有點位都採到,大半天時間就過去了。採樣后,還要檢測、計算、錄入,每次都拿計算器按半天,再寫到本子上。”粵海水務東深供水工程水環境監測中心經理李秀虹說。

  水環境監測中心裡,一台台精密儀器的指示燈閃爍,全天候為東江水的原水做“體檢”。“現在有了無人船,能按要求自動採集水樣。到了實驗室,只要把水樣放入設備,在工作站中設定好程序,檢測數據就能自動傳送到電腦。”李秀虹感慨道,“科技賦能,東深供水工程裝上了‘千裡眼’‘順風耳’。”

  智慧水務、數字孿生、北斗導航、5G通信、物聯網……從東江源順流而下,沿途採訪水庫、泵站、生物硝化站等,“智慧水利”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的東江水資源水量水質監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流域新豐江、楓樹壩和白盆珠三大水庫、分水斷面、干流梯級、重要取水口等監控對象數據,系統還搭載了短中長期降雨徑流預報、咸潮預報,以及三大水庫水量優化調度等模型。

  在金湖泵站,智能巡檢機器人“頭頂”測溫、高清攝像儀器,像一位負責的哨兵,每天按時巡檢2次,對輸變電站的400多個關鍵測溫點進行測溫監控,對站裡的表計、油位計等實現圖像識別監控。

  在空中,最大巡航能力達15千米、可沿線精准巡飛並拍攝﹔在地面,工程泵站應用“廠站智能巡檢系統”,通過設備智能化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東深供水工程沿線,5套巡檢機器人、7套水質自動監測站、10架無人機、近2000個視頻監測點“枕戈待旦”,可對沿線7.8萬余個數據點進行“毫秒級掃描”監視,實時反饋工程全線各現場的設施設備運行實況,建立起覆蓋“天、空、地、水、工”的多模態、多維度感知體系。

  后 記

  干旱水荒,曾是香港揮之不去的夢魘。1963年,中央決定建設東深供水工程。短短一年時間,上萬名建設者人工開挖、肩挑背扛,硬生生建成了6座攔河壩、8級抽水泵站、17座大型閘門,將東江水從海拔2米提升至46米,翻越了6座山嶺,注入深圳水庫,再經管道輸送到香港。

  1965年3月1日,清澈的東江水奔涌入港,從此終結了香港缺水的歷史。

  飲水思源、感恩祖國的暖流,在香江涌動。

  今年2月,來自7所中學的近百名香港學生來到廣東,開展東深供水工程探索之旅。“工程建設者們‘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口號讓我印象深刻,這是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的象征。”香港高主教書院學生樊宇清說。

  “我把‘共飲一江水,血脈永相連’寫在了畫上,香港永遠都同國家血脈相連。”香港水務署舉行的填色及繪畫比賽上,香港方樹福堂基金方樹泉小學學生朱凌萱用稚嫩的聲音說。

  “感動!安心!東江水源源不斷供應,潤澤香港60年,令香港幾代人無后顧之憂。希望大家在打開水龍頭的時候,像我一樣心存感激。”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持人陳貝兒說。4月起,她參與制作的紀錄片《尋源之路》開始在香港熱播。

  從東江到香江,一條生命線,幾代家國情。

  去年11月,香港水務咨詢委員會委員、北區區議員姚銘參加了東江考察活動。望著深圳水庫的碧波粼粼,他心有觸動,“我從小就知道,香港飲水得來不易。內地採取那麼大力度保障對港供水,這份情誼一定要牢記。”

  “這條‘生命線’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長期缺乏淡水的發展困局,支撐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滋養香港市民安居樂業,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說出了香港同胞的心聲。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