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在江西萬載縣,有一座藏書三百余萬冊的民辦公益圖書館,年服務讀者超十萬人次——

傳承書院文化 書香浸潤鄉村(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05月25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學生在文宇閣書院閱讀。鄧龍華攝

  “江右書院甲天下”,江西的書院文化底蘊深厚、綿延至今,白鹿洞書院、濂溪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等聲名遠揚。

  如今,在江西宜春市萬載縣鵝峰鄉,有一座藏書300余萬冊、年服務超10萬人次的文宇閣書院。傳承書院文化傳統,文宇閣書院廣泛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古籍、地方文獻尤其是新編地方志,全年對外免費開放,讓書香浸潤鄉村,使學習蔚然成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農家子弟,建設圖書館回報家鄉

  書院興起於唐、成形於宋、傳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書、修書以及文化教育機構,也是思想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萬載縣曾有書院49所,書院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張岩書院、龍河書院、東洲書院、正誼書院等先后建成。書院文化傳承發展至今,龍河書院已發展成為如今的萬載中學,正如清朝道光年間的一副楹聯所說——‘道法相傳清流萬古,人文繼起秀挺千山’。”萬載縣委宣傳部部長黃雲輝說。

  底蘊深厚的書院文化傳承不息。“去文宇閣書院!”如今,萬載縣鵝峰鄉建起了一座江西省最大的民辦公益圖書館——文宇閣書院,市民們和鄉親們常常來到這裡看書、學習。

  文宇閣書院的創始人袁宇是個80后,出生於萬載縣裡泉村,自小喜愛閱讀。上中學時,他在萬載縣圖書館偶然查閱到一本《萬載縣志》,家鄉近1800年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讓袁宇大為震撼。

  袁宇說:“萬載縣最早的書院是位於縣城西部株潭鎮獲富裡的張岩書院,由臨江儒學教授、萬載籍人張千崖創建於元朝至元年間。”元朝《重修張岩書院記》記載:“有樓以藏聖賢之書,有堂以尊師而講學,有四齋以居其學者……”清朝人評價其“弦誦衣冠,比於京洛,蓋一時之盛也。厥后人才輩出。”

  “萬載為什麼名人輩出、社會昌明?家家戶戶為什麼尊師重教、重視讀書?《萬載縣志》道出了淵源。”袁宇說,讀史使人明志,“我尤其欽佩從家鄉走出去的一個個名人,也對回到萬載興建書院、點亮一方的事跡‘心向往之’。”

  與書結緣,他逐步成為一名專注於舊書買賣與收藏的書商,手中的藏書越來越豐富。

  “我不想做一個單純買書賣書的書商,也堅信讀書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書回報家鄉。”2008年,袁宇回老家,利用家裡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依托近20萬冊圖書資料建起了第一個鄉村公益圖書室。此后為了更方便鄉親們看書,又建起4個圖書室。

  “看書免費,借書也免費。圖書室從一開始就不要押金、不設門檻。當時有人好意提醒我‘要是借出去的書不還咋辦?’我說‘不還說明人家喜歡看、用得著,這是書的最大價值。書一旦沒人看,才讓人難過呢。’”袁宇回憶,“一直以來,書籍幾乎沒有丟失。這說明鄉親們愛書惜書、文明向上。就從這小小的細節,我就覺得文宇閣書院的價值達到了。”

  萬載縣政府看到袁宇的圖書室給當地帶來的可喜變化,決定給予大力扶持——在東田村為其征得45畝集體用地,並通過文化產業扶持項目、文化人才獎補項目等政策,共投入575萬元資金助力文宇閣書院建設。

  2020年,位於3個鄉鎮交界處、建筑面積逾1.5萬平方米的文宇閣書院正式建成,輻射附近31個行政村的10萬余群眾。

  “女兒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經常和同學們結伴來看書。盡管步行過來要半個小時,孩子們還是樂此不疲。”正在文宇閣書院看書的三興鎮花塘村村民龍小琳說,“村裡的孩子能與書為伴,多幸福啊!”

  “文宇閣書院書籍豐富、安靜典雅,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我閨蜜的女兒准備研究生考試就是在這裡復習的。”龍小琳說,“最終順利考上了,我們都替她高興。”

  如今,文宇閣書院已成為萬載縣圖書館分館,實現圖書通借通還,鄉親們不出村就能借到縣城裡的書。“文宇閣書院拿出30萬冊圖書進入全縣流通,讓這些書能被全縣讀者看到,更好地‘活起來’。”袁宇說。

  “鄉親們不是不想讀書,而是需要優質的陣地和服務來吸引和引導。”當學生們手牽手、老人與孩子一起走進文宇閣書院,袁宇看到學習的風尚愈加濃厚,他也更加篤定內心的想法:“讓書香浸潤鄉村、學習蔚然成風,推進鄉風文明。”

  30多萬種地方文獻,講述著祖輩的故事

  古代文章典籍得到保存,先賢思想得到闡釋和發揚,書院功不可沒。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書院不僅是重要的教育機構,也是當地藏書和學術研究的中心。許多著名書院都以豐富的藏書聞名,不僅支持了書院的教學和學術活動,還成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披卷堪知華夏,開篇可閱春秋”,這副對聯懸挂在文宇閣書院的地方文獻館前。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包建民在國圖工作42年,文宇閣書院的地方文獻尤其是新編地方志之豐富,讓他贊嘆連連,“記錄1949年以后歷史的地方志,我們稱其為新編地方志,文宇閣書院收藏了5.7萬多種,數量接近國家圖書館。文宇閣書院的鄉鎮志、行業志、部門志、山水志,十分豐富,為讀者、學者查資料、做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地方文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鄉愁記憶。”袁宇說,“文宇閣書院收集了全國所有縣、市、區的新編地方志,幾千所大中小學的校史校志,以及數量可觀的家譜、校友錄……地方文獻總量達30多萬種。每個中國人來到這裡,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家鄉,祖輩的故事翻閱中歷歷在目,這是歷史文化的延續、家國情懷的傳承。”

  地方志,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文化、人物、風物、民俗等多個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其價值在於“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它是由當地人記述當地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因此不僅是“資治之書、輔政之書”,還能服務當下、鑒古知今。

  “收集地方志,搶救性挖掘散落在各地的寶貴資料,我以為是在保護地方的歷史、國家的歷史。我們收藏起來,民間就保留了一個個文明火種。”袁宇說,“閱讀、研究地方志,能輔助經濟社會治理,提升人們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此外,還能激發更多人拼搏奮斗的意志,就好比我小時候閱讀《萬載縣志》而備受鼓舞一般。”

  怎樣讓收藏的地方志更好發揮作用?包括包建民在內的兩位國圖老專家,正義務為文宇閣書院編錄一本《文宇閣藏中國新編地方志(提要)目錄》,工作已持續近4年。“下一步計劃是將文獻數字化,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我國各地、各行業、各部門的歷史演進過程。”包建民說。

  來自重慶巫山縣的70后讀者杜澤興奮地找到了自己家鄉的地方志,他小心翼翼地一頁頁翻閱著泛黃的書頁。“地名沒變,景觀迥異,幾十年間的變化真是大啊。”杜澤說,“每個人的成長始終與家鄉的發展、國家的進步相伴隨,我們一代代人要接續奮斗,創造新的歷史。”

  袁宇說,如果小小的書院能夠收藏歷史、傳播文化,“那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看古籍、品經典,增強對祖國和家鄉的認同與熱愛

  書院是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陣地。如今,許多讀者慕名到文宇閣書院讀縣志、看古籍、品經典。

  “藏書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放。”袁宇說,“好書不應該被鎖在櫃子裡,文宇閣書院的理念也是全民共享。我們全年無休、免費開放。”

  文宇閣書院現有藏書、刊(實)物300多萬本(冊、件),其中圖書260萬余冊、期刊10萬多冊、歷史報紙1萬多份,其他文獻資料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實物5萬多件,還有連環畫3萬余冊、古籍1000余冊、雜志創刊號1000余種。

  “一個鄉村圖書館的藏書比不少城市的圖書館還要豐富,可謂洋洋大觀。”包建民說。

  “不可否認,以文史資料等為代表的很多地方文獻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如果不收集起來,就會變成‘廢品’‘紙漿’。”這些袁宇心中的寶貝,他統統拿出來與村民分享。

  專程前來閱讀的羅城鎮村民胡艷清說:“這裡的很多書是在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看不到的,讓我大開眼界。據我了解,現在很多讀者都會慕名來到文宇閣書院,遨游不一樣的書海。”

  書院的重要功能是“傳道”,以文化人。歷史上,有書院以講學、會講等傳遞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有書院提倡培養既有道德操守又能經世濟民的人才。“希望鄉親們能在書院裡多讀書、讀好書,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祖國和家鄉的認同與熱愛。”袁宇說。

  文宇閣的“鎮館之寶”——全套1500冊影印版的文淵閣版《四庫全書》,是袁宇2008年花52萬元購買的。常常有人問他:“把《四庫全書》放在一座鄉村圖書館,意義有多大?”袁宇說:“山區物質貧乏,但孩子們自小就知道中華文化所到的高度,會自信滿滿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了解黨的革命歷史、地方風土人情,就來這裡聽講座、參加讀書會。”讀者陳宏說。文宇閣書院廣泛開展閱讀推廣、理論宣講、科學普及、研學旅游等活動,僅2024年就開展活動300余場,參與的干部群眾達2萬余人次。

  文宇閣書院在大廳顯著位置專門開設了理論專欄,有馬列經典、黨的創新理論著作5000余冊。館內的紅色文化展覽館也人氣很高,1萬多件紅色藏品、3萬多冊藏書特色鮮明。建館以來,紅色展覽館接待人數超15萬人次,6萬余名中小學生在此開展紅色研學。

  文宇閣書院每年服務讀者超10萬人次。袁宇說:“書院還要將收藏、開放、研究、普及的工作持續下去,讓萬千藏書在這裡棲息,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文化傳承發展。”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