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縣超12億元創業貸款帶動就業3.4萬人次——
政策杠杆撬動創業

7月3日17時許,崇義縣居民邱春霞推著從政府“借”的烤腸機在夜市出攤﹔三十公裡外,果農楊官花用抖音記錄種植臍橙的日常﹔崇義綠森林竹業有限公司的張祖堯用2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擴建的生產線正轟鳴作響。
在崇義縣,這樣的創業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面對“技能行不行?”“啟動資金從哪來?”“失敗了怎麼辦?”這三大創業核心焦慮,崇義以一套“培訓+資金+保障”的全鏈條服務組合拳,三年發放創業貸款超12億元,帶動就業3.4萬人次。
技能短板怎麼補?崇義縣把課堂搬到了創業者的家門口和產業鏈上。“想學什麼,社區就能教!”在遍布全縣的48個“5+2就業之家”和“知行家”文明實踐點,居民們像“點菜”一樣選課——電商運營、面點制作……去年,有1203人次參加了“社區課堂”,47期培訓下來,100人拿到了職業技能“通行証”。從深圳專程返鄉的肖桃妹進入電商班,“以前不懂流量,貨好也愁賣。”掌握了運營訣竅后,她網店的銷售額上漲了30%。
更專業化的探索也在進行。崇義著力打造“崇義水餃師”勞務品牌,185名學員接受從和面調餡到商業運營的標准化培訓。一張張“技藝圖譜”,一套套實戰課程,目標很明確:結業就能開店。肖潤花就是受益者之一,中式面點培訓班結業后,她的小店很快開起來了,熱氣騰騰的餃子成了她新生活的起點。
“培訓不是走過場,而是幫創業者把飯碗端穩。”崇義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普惠點單到產業深耕,該縣編織的技能提升網絡,讓創業者從“心裡沒底”到“手中有技”。
“真沒想到,不用抵押,3天資金就到手了。”思順鄉的竹蓀種植戶老廖剛參加完技術培訓,正愁擴大種植的錢從哪來,一筆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這得益於崇義去年新推的“市場信用擔保+綠色通道”模式,審批最快縮至3天。一年間,2.12億元貸款就這樣涌向田間地頭、小微車間,惠及了像老廖這樣的991名創業者。
崇義打通創業的血脈,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嘆息,變成了車間裡的機器轟鳴、果園裡的打包聲。針對漫山遍野的竹林和臍橙園,崇義縣量身定制了“碳匯貸”“竹產業鏈貸”等擔保貸款。竹業大戶張祖堯靠著2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擴建了廠房,360多名鄉親跟著他在家門口端穩飯碗。
崇義縣的創業孵化基地不僅是75家初創企業的“避風港”,更是資金對接的“快車道”。基地主動幫創業者“鏈”上貸款政策,讓好項目不再因缺錢“卡殼”。
在“森林空間”夜市,邱春霞的攤位飄著誘人的香味。這台嶄新的商用立體烤腸機,是政府“借”她試水創業的“啟動鑰匙”——就業困難人員可申領價值5000元的設備,經營穩定半年后就能完全擁有。對於曾是失地農民的她,這政策如同卸下了肩頭重擔:“沒這台設備,哪敢想自己當‘老板’?”首批10名像邱春霞這樣的創業者(含殘疾人、脫貧戶),靠著這份“零成本”保障,勇敢邁出了第一步。如今,她的烤腸攤月均增收3000元,生活充滿了希望。
真金白銀的補貼,為特定人群點燃了希望。高校學生畢業五年內首次創業,可領5000元“起步金”﹔脫貧勞動力干個體(種植養殖除外),同樣享受5000元扶持。據悉,已有多名創業者領到了補貼。
“我們不僅要讓創業者‘輕裝上陣’,更要為他們‘鋪路架橋’。”崇義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黃六月介紹,“我們將用實實在在的保障,降低試錯成本,讓創業者實現夢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