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記者組織圓桌會在贛州舉行
深化交流互鑒 促進對話合作

七月贛州,熱情似火﹔郁孤台下,文韻流芳。
7月19日,國際記者組織圓桌會在贛州舉行。40多位外媒嘉賓和國內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國際記者之家”建設等議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共同描繪國際媒體合作的美好藍圖。
發展成果令人矚目,成員規模持續擴大,成員組織數量從去年的22家增長到今年的33家,彰顯了“國際記者之家”在國際媒體界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現場,30位已申領“國際記者之家”証書的記者組織負責人紛紛發言,分享各自的觀點。
白俄羅斯記聯主席安德烈·克裡沃舍耶夫率先發言。他滿懷深情地表示,此次江西之行,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他不僅領略了江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還親眼見証了現代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廬山,那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呼吁媒體同行能夠勇挑使命責任,加強交流互鑒,共同推動媒體行業發展與進步,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融合貢獻力量。
肯尼亞記者聯合會秘書長查爾斯·奧杜爾在發言中表示,無論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媒體記者都肩負著服務人類社會的共同使命,秉持著共同的價值觀和新聞原則。他認為,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新聞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新聞媒體應積極引入新技術,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於提升新聞生產效率和質量。他堅信,“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平台將成為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應用實踐經驗的寶貴平台,助力各國媒體在確保新聞內容准確、原創的同時,有效保護不同內容生成者的版權,推動新聞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尼日利亞記者聯合會主席阿裡哈桑·葉海亞的發言更是充滿了溫情。他感慨地說,來到中國,就像回到了溫暖的家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對新聞工作者的尊重與重視。他介紹,尼日利亞多家廣播站專門抽出一定時間段,精心制作並播送與中國相關的專題節目。不僅如此,廣播站還特別開設了關於中國語言的廣播時段,幫助當地民眾掌握中國語言,增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
現場氣氛熱烈,不少外媒嘉賓紛紛表示,此次江西之行,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發展成就的絕佳窗口。在這裡,他們目睹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力舉措、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豐碩成果以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特別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迅猛發展,讓他們驚嘆不已。通過這次深入的交流與體驗,他們對中國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劉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