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非遺的“青春突圍”
——看撫州採茶戲的“破圈”之路

7月8日,雖是暑氣蒸騰,撫州市臨川區撫州採茶戲傳習所的排練廳卻仍不時傳出激昂的鑼鼓聲,清亮的唱腔與陣陣喝彩,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記者推門而入,正遇上江西科技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來此探尋中國戲曲文化密碼。排練廳的舞台上,一群20來歲的年輕演員正在排演,水袖翻飛間帶著青春的利落,清亮的唱腔透著年輕的特質。大學生們舉著手機記錄,眼裡閃著驚喜的光。
這場“青春唱給青春聽”的即興演出,恰是三百年採茶戲在新時代“破圈”的生動注腳。
傳習所裡,60%的演員是“00后”,他們是撫州市與撫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培養的科班生,既掌握傳統唱腔身段技巧,也玩得轉短視頻、直播。
“我們大膽地讓年輕人挑大梁、演主角。”傳習所所長饒倬蔥看著年輕演員排練《火鳳凰》,語氣裡滿是自豪。舞台上,2003年出生的廖雅琦揮舞著長槍,一招一式行雲流水。她飾演的白鷺鳥既有傳統花旦的溫婉,又透著年輕人特有的靈動。
撫州採茶戲是臨川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以純正撫州方言為骨,所謂“字多腔少”。每一唱段的行腔與地方語言的音調結合緊密,頗具說唱音樂風格﹔唱的也多是家長裡短、田間地頭的生活場景,十分接地氣。2011年撫州採茶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快了與時俱進的步伐。
“3年排了4台大戲、20多台小戲,相當於普通劇團10年的工作量。”饒倬蔥翻著演出台賬,這些劇目裡,既有《寶蓮燈》《追魚》等經典改編,也有《翠竹青青》《桃李爭春》等現代小戲,更有青春版《穆桂英》《白蛇傳》這樣的“爆款”。
國家一級作曲家嚴高陵深耕撫州採茶戲50余年,見証了這種轉變:“以前戲班下鄉,台下多是白發老人﹔現在演出,年輕觀眾多了起來。不是年輕人不愛傳統,是我們要找到與他們對話的方式。”
“剛開始學戲時,覺得老戲文離我們很遠。”廖雅琦說,直到讀懂戲裡的忠孝仁義,才發現傳統與當下的共鳴。
這種共鳴,也在校園裡蔓延。傳習所編排的《安字訣》,把防溺水、交通安全知識融入詼諧台詞,去年在中小學演出約100場,讓學生在聽戲間記下安全要點。傳習所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中,學生們甩水袖、練身段,觸摸戲曲肌理。“不是板著臉說教,而是用戲裡的故事講道理。”年輕演員危芝佳說,他們巡演時,常有學生追問下一場的演出時間和地點。
“以前覺得戲曲古板,現在發現《白蛇傳》裡的善良、《穆桂英》裡的擔當,都是我們認同的。”大學生胡歡說,“原來老戲裡藏著這麼多實在的道理。”
在湯顯祖紀念館開設的暑期文化課堂上,孩子們每個周末都能跟著演員學唱撫州採茶戲。“我奶奶愛聽,現在我也會唱了。”孩子們的小臉上滿是得意。
“破圈”不是丟掉根,是讓根扎得更深。春節期間的鄉下戲台,最能體現撫州採茶戲的現代活力。數百村民圍坐台下,三百年的戲文與當下的家長裡短自然交融。“每年下鄉超70場,覆蓋市中心城區周邊27個鄉鎮,老鄉們說‘沒聽採茶戲,不算過年’。”饒倬蔥說。
7月2日,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江西活動日”上,撫州採茶戲一亮相,就引得外國觀眾跟著節奏點頭﹔今年5月,《紅桃山》作為江西唯一入選劇目,登上全國青少年戲曲成果展示舞台……“別人說‘中國採茶戲看江西,江西看撫州’,這份底氣,來自我們對傳統的傳承,更來自創新的勇氣。”正如傳習所的年輕演員們所說,撫州採茶戲的“破圈”,正讓傳統在創新中扎根,讓鄉音在共鳴中傳遠。(李 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