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末梢”何以脈動有力(前沿觀察)
——看江西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實踐

前不久,一條《天未亮的蒜田》短視頻,意外引爆網絡。僅一周,2萬余斤滯銷大蒜就被搶購一空。“‘蒜書記’這名號,是鄉親們用信任喊出來的!”李剛滿是干勁。作為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天井源鄉天井源村黨支部書記后備力量,他主動認領“農村產業發展”這道題,積極破題。“揭榜領題”機制是南城縣強化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探索。目前,已累計領辦項目140余個,83名像李剛這樣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脫穎而出。
李剛的“破題”並非偶然。這背后,是江西關於新形勢下基層治理的深層考量:如何高效應對繁重復雜的治理任務,讓“神經末梢”脈動有力?近年來,江西出台《關於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的意見》,構建省市縣三級協調機制,在贛鄱大地展開了一場求解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動實踐。
聚焦人才
引能人育骨干,夯實治理根基
基層治理,關鍵在人。人才隊伍的結構與活力,決定著治理效能。然而,一個現實難題曾擺在面前:
“調研發現,有的基層黨組織書記抓治理意識不強、辦法不多﹔有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抓班子、帶隊伍、興產業的能力亟待提升。”江西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詹艷輝坦言。
解題之策,在探索中逐步清晰。
信豐縣大塘埠鎮羊馬村,曾經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滯后。不到兩年,這裡已是另一番景象:桃江河蜿蜒如帶,村頭施工現場熱火朝天。村黨總支書記張步青指著牆上的項目規劃圖介紹:“這34個涵蓋產業、民生、旅游的項目,就是羊馬村的新藍圖。”
2024年10月,在外經商多年的張步青響應信豐縣“人才回鄉”號召,回村任職。一到任,他便迅速鋪開工作:在村部門口挂起“重點工作進度表”,還牽頭設立了干部效能激勵機制。
在信豐縣,一場以“能人回歸”為重點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行動,正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通過“頂格力度引才、精准施策育才、暖心政策留才”,全縣已儲備村級后備力量712名,平均年齡38.4歲,大專以上學歷佔比達94%,帶動177個村“頭雁”隊伍結構優化。
著眼長遠,江西省委組織部印發《關於扎實做好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工作的通知》,全省1.79萬個村共儲備后備力量4.1萬人。同時強化激勵導向,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一批成為鄉鎮(街道)領導干部、事業編制人員,讓基層骨干安心扎根。
為進一步鍛造骨干,江西省還把目光聚焦到常年在一線耕耘的社工隊伍。
“熱鬧的前提是安全”“讓學生全程參與志願活動”……6月20日,景德鎮市昌江區西郊街道森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昌江區金霞黨建工作室導師李金霞正組織社工們討論活動細節。
“站起來會說,坐下來會寫,扑下去會干,這就是目標。”李金霞言傳身教。首批學員方施惠,從一名腼腆的女生,一路成長為西郊街道汪王廟社區黨委書記,她說:“社區工作的酸甜苦辣都嘗過,每一步都離不開金霞老師的點撥。”如今,在李金霞的引領下,大批社工活躍在基層一線,一條“高校畢業生—社工—社區兩委成員—社區黨組織書記”的清晰成長鏈已然形成。社工隊伍中已有39人走上社區兩委干部崗位。
聚焦減負
清事項減考核,鬆綁賦能一線
形式主義曾如沉重的枷鎖:考核指標繁雜、會議文件如山、APP打卡不斷……這讓一些基層干部疲於應付,難以聚焦主責主業。
“鎮裡七站八所分散辦公,最愁的就是協調。電話打了一圈,事情還未必能成。”新余市分宜縣湖澤鎮干部嚴志強對此深有體會。作為民政崗負責人,他要對接養老服務、殯葬管理、社會救助等多項工作,日常本就連軸轉,一到年底,加班更是常態。
近年來,當地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分宜縣系統梳理,厘清基本履職事項與配合履職事項,大力精簡基層考核指標。“改革后權責清晰了,效率明顯提高。”嚴志強指著牆上清晰的民生服務崗導視圖說,“現在18個‘攤子’整合成7個部門,部門、崗位職責上牆公示,群眾一來就知道找誰。”
為厘清基層職責邊界,新余市取消或收回近40個APP打卡、市級示范創建活動等事項,清理目錄外挂牌4126塊,清理不規范上牆制度和宣傳牌8222塊﹔全市鄉鎮平均收回事項157項,街道142項。
新余的實踐是江西為基層減負的縮影:考核做“減法”,省級層面考核指標壓減近70%﹔事項做“瘦身”,第一批鄉鎮(街道)“三張清單”中,配合履職事項和上級收回事項佔比達65%﹔清理去“冗余”,全省累計清理目錄外工作事務1101項、精簡整合工作機制1583項、規范不應出具証明事項1719項、清理目錄外挂牌4.39萬塊。
減負成效立竿見影。各級干部普遍感受到:工作更聚焦主責主業,考核更精准務實,精力得以集中到服務群眾和推動發展上。
“以前村民來開親屬關系証明,我們左右為難:開吧,沒有政策依據﹔不開吧,村民又覺得我們不辦實事。”撫州市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村委會主任余孟輝說。
金溪縣將69項依法履職和協助政務服務事項納入村級事項准入清單,明確27項不應出具証明事項。竹橋村不僅有了“不應出具証明清單”,還拿到了“必須按時辦結事項清單”。
“有了辦事‘說明書’,村民來咨詢,我們對照清單一目了然。”余孟輝說,各類業務辦理流程、所需材料很明晰,讓干部辦事有理有據、群眾辦事明明白白。
聚焦共治
變“獨角戲”為“大合唱”,激發多元活力
基層事務千頭萬緒,單靠政府力量難以周全。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裡”,必須變“獨角戲”為“大合唱”,激發多元活力。
“以前總覺得小區改造是政府的事,現在我們能提意見、盯進度,住得更舒心了!”贛州市章貢區居民焦娜的感慨,源於基層治理機制的深刻轉變。
去年雨季,小區多處積水。焦娜點開“章貢治理”小程序進行報修,次日社區干部和施工人員就到場勘查,一周內便完成疏通修復。
如此高效,得益於章貢區搭建的數字化治理平台。群眾可實時上傳問題、參與事項投票。截至目前,平台累計處理群眾訴求1.2萬余件,辦結率達95%。
線下,一張細密的治理網絡同樣在高效運轉。在章貢區解放街道中山路社區,“銀發志願服務隊”隊長王建國每日帶領20余名退休老黨員巡查轄區,既是環境整治員、文明勸導員,也是社區的“民情前哨”和“調解專家”。目前,全區已培育“鄰裡幫幫團”“紅色物業聯盟”等社區社會組織200余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8000余件。
今年3月的一個傍晚,萍鄉市湘東區峽山口街道,外賣騎手樊偉明途經鋼城劇院附近時,發現垃圾箱起火。他立即停車,通過專屬工作平台將火情信息直報街道。得益於發現及時,火情被迅速控制,避免了更大損失。
這背后是湘東區創新的“紅藍黃騎士”工作機制。該機制組織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成立志願服務隊。目前全區登記在冊的“黃騎士”(普通騎手)有320余名,由31名黨員騎手、入黨積極分子等“紅騎士”帶領,化身為遍布大街小巷的“流動安全探頭”。
湘東區還制定了清晰的騎士參與治理事項清單,實施積分管理制度。積分可在157家愛心商家聯盟兌換生活物品、抵扣生活服務,有效激發了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
集眾智、匯眾力。從數字平台的高效響應,到“銀發先鋒”“騎士探頭”織就的共治網絡,江西將千千萬萬的社會力量凝聚在黨旗之下。每一份微光的匯聚,都為基層治理注入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