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廢料堆”煉出百億“金山”

九江市柴桑區走出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協同之路

2025年08月09日08:0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廢棄金屬如何“點石成金”,融入百億產業鏈?51家循環經濟企業如何打破壁壘,精密“編織”成覆蓋多領域的“資源網”?這張網又如何在“綠色、智能、低碳”目標下高效協同,實現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

  日前,記者走進九江市柴桑區,解碼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躍升的核心動能, 探尋“廢料堆”煉出百億“金山”的答案。

  核心技術突破:

  從“單打獨斗”到“聚鏈成網”

  從依賴進口到引領集群,一家企業的技術突破如何裂變出強勁產業鏈?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華林特鋼集團。“過去一提模具鋼,只能依賴進口,現在我們自己也能生產出標准模具鋼。”該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梁先鬆信心十足,“下一步,要全力沖刺百億元年產值!”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份底氣的背后,是該集團十余年艱辛技術攻堅。梁先鬆坦言:“我們光是研發投入就超過1個億。其中,如何將廢合金鋼轉化為符合標准的模具鋼,是團隊遇到的核心障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終於突破了關鍵瓶頸,咬著牙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打破國外壟斷。”華林特鋼集團的突破不僅讓自身在模具鋼領域站穩腳跟,更帶動21家鐵制品企業強勁發展,2024年實現產值77.94億元。熔爐裡翻騰的鋼水,正是柴桑區以核心技術撬動產業鏈升級的熾熱縮影。

  這種“變廢為寶”的智慧,已滲透到柴桑區循環經濟的各個領域:光大環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年均“吞下”數十萬噸生活垃圾,“吐出”超3億千瓦時綠色電力﹔威格爾金屬制造有限公司每年“吃干榨盡”4萬余噸廢鋁,月產3000噸鋁合金錠﹔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處理5萬噸農業廢棄物……一個個“點石成金”的故事,非孤立存在。記者觀察到,柴桑區通過核心企業引領、技術驅動,“編織”成一張覆蓋金屬新材料、農業循環等六大產業的精密“資源網”,這張“網”去年創造了135.46億元的營收,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如今,51家循環經濟企業在此匯聚,共同“編織”這張精密高效的“資源網”,一條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的特色發展路徑躍然眼前。

  打通循環堵點:

  廢棄物成了“香餑餑”

  曾經令人避之不及的農業廢棄物,如何在技術“點化”下成為產業鏈上的“香餑餑”?記者走進九江禮淶農業集團,一股發酵產生的溫熱氣息扑面而來。“主角”正是讓養殖戶最頭疼的畜禽糞污。“我們優先就近無害化處理,添加秸稈等輔料制成有機肥半成品還林還田。”該集團副總經理張海鵬介紹,這套循環農業模式打通種養循環堵點,已處理50萬頭生豬、500萬羽蛋雞的糞污,年產有機肥超20萬噸。

  在赤湖工業園區,協同效應更為直觀。一家裝飾防火板企業每日消耗的80噸蒸汽熱能和一家建材企業所需的550噸原料,源頭都指向光大環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垃圾焚燒后,熱能轉化為綠色蒸汽供應園區8家企業,焚燒殘渣加入水泥制成免燒磚。”總經理沈鋒介紹,通過“數智大腦”全自動化處理,累計節約標准煤38.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4萬噸。

  “雙園”協同賦能:

  更多項目加速落地

  在赤湖工業園與沙城工業園,一批循環經濟項目正加速落地:國瑞重工35萬噸鑄鍛項目產線轟鳴運轉,融溢二期15萬噸鑄件項目投產在即,佳士能源、瑞軒新材料等十余個項目廠房拔地而起,年內達產后預計新增營收超50億元。

  項目何以跑出“加速度”?其背后是園區精准賦能的強力支撐——通過“柴商懇談”機制精准解決企業訴求,推動總投資39.6789億元的34個循環經濟項目落地生根。沙城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肖遠峰表示:“下一步將深挖赤湖公用碼頭的區位優勢,打造朗山建材產業園樞紐﹔強化龍頭企業牽引,擴大集群規模﹔完善政策供給,為鍛造百億級‘黃金鏈’注入動能。”

  縱觀柴桑區實踐,一條清晰路徑浮現。從一塊鋼的技術突破,到一個園區的循環生態,再到整個區域的產業躍升,柴桑區用“廢料涅槃”的實踐証明:循環經濟並非成本負擔,而是能煉出真金白銀、創造生態價值的經濟新賽道。(記者 陳 杰)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