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微改造”集成片區“大更新”——
贛州老舊小區改出城市新活力

當落日余暉為贛州市漁灣裡美食街鍍上柔和的金邊時,這條由城中村改造而成、在當地美食商圈中佔據優勢位置的街區開始忙碌起來,升騰起濃濃的市井味和煙火氣。
近年來,贛州市聚焦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以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完整社區建設等工作為主要抓手,創新改造模式,推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創新改造模式
晚飯后,贛州市章貢區南外街道紅環路社區生活小區的廣場上,居民們在輕緩的音樂中起舞,孩子們則在城市書屋裡安靜地看書。眼前溫馨的畫面,得益於贛州市創新實施城區“微改造”集成片區“大更新”行動。
紅環路社區轄41個老舊小區和1個城中村,常住人口約8900人。社區設施老化、配套功能缺失,長期處於無物業管理狀態。
2019年,該社區啟動改造工作,通過拆除圍牆,消除小區與小區、小區與城中村之間的圍牆壁壘。原先閑置的辦公樓被改造成便民小站、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等。新騰出的空間被建成停車位、小游園、運動場,並植入藝術館、民宿等,實現了文、娛、醫、游、購、學15分鐘便利生活圈。
漁灣裡村多為農民自建房,衛生臟亂、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突出。2018年,當地通過“微更新”,打通周邊6處街巷,引入商戶130余家,年營業額1億多元,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成為很多游客“打卡”贛州的第一站。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贛州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019個,直接受益群眾35.9萬戶。
增強城市韌性
清晨,贛州經開區黃金嶺街道金豐路社區的文化廣場上,市民們或鍛煉身體,或一起聊天,溫馨又和諧。
“既重‘面子’,更重‘裡子’,增強小區韌性。”贛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科負責人黃杰超說,該市推進完整社區建設,不斷補齊社區功能短板,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據介紹,在城市提升改造建設中,贛州市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同步一體推進水電氣老舊管網更新改造、雨污分流以及通信“四網合一”等工程。截至目前,該市累計改造小區供水管道758公裡、燃氣管道450公裡。
“速度好快!”時隔數年,廣東韶關居民徐海民重返贛州后驚喜地發現,從贛州老城區到高鐵站、機場、高速路口路程時間均大幅縮短。
黃杰超介紹,贛州市已建成城區快速路128.5公裡,構建成“三橫三縱”快速路網,贛州中心城區五區高架全面連通。市民從中心城區任意位置出發,10分鐘內可進入快速路系統,30分鐘內可到達機場、高鐵站、高速路口等重要交通樞紐,任意兩點可在40分鐘內實現互聯互通。
融入智慧元素
進門刷臉即可快速通行,AI攝像頭對小區各個角落進行全方位監控和保障……在贛州蓉江新區多個小區,一項項智慧成果應用,讓小區居民感受到了安全便利。
“已有眾多智能化應用進入尋常百姓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贛州蓉江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建股負責人袁書亮說。
贛州市針對老舊小區改造后“怎麼管”的問題,依托信息科技,從小區治理、公共安全、惠民服務等方面構建場景聯合體,打造智慧社區管理平台。各類智慧化系統逐步佔據新區各個角落,群眾在“指尖”上即可體驗智慧生活。
近年來,贛州市積極打造數字小區、智慧小區。研發線上社區綜合服務平台,讓居民通過移動端實現點餐、就醫、家政等便捷服務﹔建設智慧安防、智慧消防等設施,提供小區高空拋物溯源、尋找走失老人兒童等各種安防服務﹔開發應用獨具特色的居家守護、“有事好商量”等社區智慧服務模塊,實現小區管理和服務“掌上辦”“一鍵通”。
在贛州,隨著智慧社區管理平台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智慧元素正融入老舊小區,為居民提供現代化、智慧化的生活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