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遇上藥香
——江西中醫藥書寫傳承與創新故事

“我們想讓更多同齡人知道,江西中藥炮制技術的輝煌不是傳說,而是能握在手裡的驕傲,更是值得探訪的文化瑰寶。”8月19日,江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實驗室裡,05后大學生吳鑫碩、江梅、馬欣萍面對記者,話語裡滿是自信。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技術在贛鄱大地有著深厚的根基。2023年以來,這3名青年用兩年多的課余時間,默默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贛韻炮制文化探秘之旅”。
帶著問號出發的尋訪
“陳皮一條線,黃柏骨牌片,枳殼鳳眼片,川芎蝴蝶雙飛片……”2023年的《本草選讀》課堂上,當授課教師於歡介紹“樟樹幫”“建昌幫”的獨門絕技時,還是大一新生的江梅、馬欣萍心中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兩大藥幫真能壟斷長江流域的藥材炮制市場,甚至影響明清兩朝的藥價嗎?”
同一堂課上,吳鑫碩的思緒早已飛出教室。此前的一次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中,江西紅色文旅火熱的場景讓他靈光一閃:“紅色文化能成為旅游名片,中藥炮制同樣是江西瑰寶,何不與文旅融合?”課后,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江梅和馬欣萍,三人一拍即合。
與其對著課本存疑,不如親自去尋訪答案。當Z世代的好奇心撞上千年藥香,一場關於傳承的青春對話,就此拉開序幕。
他們來到南昌、樟樹、南城等中藥炮制傳統地。在閣皂山,在麻姑山腳下,藥農忙碌的身影與茁壯生長的中藥材成為一道風景,他們感慨“原來非遺從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流淌在生活肌理中的血脈。”
從古籍裡生出的敬畏
“希望你們能循著足跡,結合古籍醫書,搞清楚中藥炮制能延續上千年,背后到底有什麼文化支撐?”江西中醫藥大學中藥炮制學專職教師、博士生導師於歡教授,是這個學生團隊的指導老師。
隨著實地研學的深入,吳鑫碩、江梅、馬欣萍發現,課本裡的三言兩語藏著千鈞之重。他們主動找到於歡請教。
兩年多來,三人梳理了《樟樹縣志》《撫州志》《建昌幫醫藥研究》等約百萬字的書籍文獻,還整理出18萬字的文字和數據。他們常常為一個詞的准確釋義研究很久,而這項整理工作仍在繼續。
泛黃的紙頁間,不僅藏著炮制技藝的密碼,更有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與大醫精誠的人文溫度。面對同學“怎麼還在做這事”的打趣,馬欣萍認真回應:“越整理越覺得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
葛洪煉丹救民、許遜醫治疫病的傳說,藏著懸壺濟世的理念﹔“樟樹幫”“三刀兩銼”技藝中,同一當歸用不同刀具處理,藥效竟差別很大。“老祖宗的智慧,是無數次實驗堆出來的。”江梅的話語裡滿是敬佩。
如今,他們正著手構建江西中藥炮制文化數據庫,“要讓這項非遺有新的載體”。
守正創新進行時
讀懂古籍裡的“道”,是守正﹔讓這“道”在數字時代長出新的觸角,是創新。
今年暑假,吳鑫碩、江梅、馬欣萍幾乎都“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裡。他們一邊埋首古籍,一邊雕琢《江西炮制技藝旅游地圖》。“這可不是普通地圖,是能觸摸歷史的中醫藥旅游攻略。”馬欣萍說,為了這張地圖,他們硬是“啃”下了3D建模課程。
電腦裡還存著他們設計、繪畫的24節氣中藥書簽。春分配白芍、冬至繪當歸,小小書簽裡藏著他們對中藥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端午節,江梅跟著於歡老師去崇仁縣的小學送知識下鄉。孩子們為贏得書簽爭著搶答藥材名稱的模樣,讓她至今笑意盈盈:“當小朋友准確說出‘半夏’時,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
“我們還要把成果搬進AR空間、裝進AI大模型,讓資源庫可視化。”吳鑫碩信心滿滿地說,“我們覺得,非遺是顆種子,在年輕人手裡總能開出新花。”
當青春遇上藥香,這場跨越千年的贛鄱中醫藥奇遇記,正書寫著傳承與創新的故事。 (全媒體記者 李 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