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高質量發展中國行·煥新江西

泰和烏雞變“鳳凰”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5年09月18日09:55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視頻制作:人民網 孔文進

“有句老話說,烏雞變鳳凰。在我們汪陂村,烏雞真的成了帶富鄉親們的‘金鳳凰’。”

初秋時節,走進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陣陣雞鳴伴著林間清風傳來,毛竹蔥郁的村落間,羽白如雪、冠似桑葚的泰和烏雞或在房前屋后踱步,或於林下草地刨食。

剛剛喂完雞的養殖戶朱玉華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養一年多的雞能賣300多塊錢一隻,養到七八年的能賣到3000元。”

作為泰和烏雞的發源地,汪陂村的烏雞養殖歷史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因獨具“叢冠、纓頭、綠耳、胡須、絲毛、五爪、毛腳、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征,泰和烏雞素有“世界珍禽”和“白鳳仙子”的美譽。

9月1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的林下生態養殖基地,成群結隊的烏雞在林下覓食。

近年來,當地依托烏雞原產地文化和林下養殖產業,將汪陂村打造成一座開放式烏雞文化博物館。村內建有烏雞文化長廊、仿真竹籬笆等特色景觀,還配套了1萬余平方米林下養殖區和40個散養雞舍。

“樹木能為泰和烏雞提供遮蔭、棲息的場所,烏雞還能在林間捕食蚯蚓、青蛙、螞蚱等,所產生的糞便又能快速補充土壤養分,可謂一舉多得。”朱玉華介紹。

為了增加農民養雞積極性,提高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當地構建起“土地租賃+代養包銷”模式——村集體出租土地,企業提供雞苗和技術並保底收購,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萬余元。

以朱玉華為例,今年他養了2000多羽雞,扣除稻谷成本,一年下來每隻雞能有50余元的純利,“我們只要把雞養好,銷路不是問題。”

烏雞是泰和的名片,泰和是烏雞的故鄉。

2024年,全縣烏雞養殖量突破1220萬羽,其中種雞養殖規模達79.2萬羽,商品雞出欄量達到1036萬羽,銷售泰和烏雞蛋7200萬枚,不僅進入了盒馬鮮生等高端市場,還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建立了專供渠道。

9月17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的林下生態養殖基地,成群結隊的烏雞在林下覓食。

農產品要增值,深加工這個環節必不可少。

過去泰和烏雞多以鮮活雞、鮮蛋及簡單加工的烏雞酒為主,產品形態單一。如今,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泰和烏雞可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想補身子,可選烏雞白鳳丸、烏雞阿膠糕﹔吃零嘴,可嘗嘗烏雞蛋布丁、烏雞餅干、醬翅醬爪﹔想做美食,有烏雞小火鍋、烏雞蛋面條……

產業鏈的延伸,離不開科技與政策的雙重賦能。

目前,泰和縣已推動36家烏雞養殖企業、18家加工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通過科技攻關破解養殖、加工中的技術瓶頸,深挖烏雞的營養與藥用價值。

同時,當地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500萬元獎補資金,聯合農業銀行推出10億元 “白鳳烏雞貸”,並建設烏雞數字產業園、開發文旅項目與文創產品,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們推動71家規模養殖企業、20家加工企業協同發展,開發出8個系列140余種泰和烏雞產品。”泰和縣烏雞產業中心副主任肖志浦介紹,“目前,泰和烏雞全產業鏈產值已經升至71.6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鳳凰’。”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