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改”,改出10多項全國首創

人民網南昌9月23日電 (記者羅娜)23日,“持續擦亮江西林改品牌 走深走實先行先試之路”新聞發布會在南昌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自江西列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以來,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林長+林改”工作機制,形成了10多項全國首創的示范案例。
為確保集體林地承包權長期穩定,讓林農吃下“定心丸”,江西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地提前延包試點,對承包期不滿10年林權,提前開展延包30年以上。目前,全省完成延包合同簽訂873.74萬畝,佔全省應延包面積的74.4%。並在全國率先建立林權管理服務系統和林權數據庫,化解林權歷史遺留問題44.56萬宗,為延包掃清了障礙。
為吸引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江西在全國首創林業經營收益權証制度,解決了原林權証和不動產登記証確權覆蓋不了林下經濟、林業碳匯、森林康養、公益林、天然林補償收益權等非木質化利用以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收益權量化到戶的問題。目前全省共頒發林業經營收益權証2301本,面積達90.02萬畝,發放收益權質押貸款12.67億元。
為解決林權碎片化不便經營的問題,江西在全國率先實施適度規模經營省級財政獎補政策,對規模經營主體新增的流轉林地,按每畝獎補60元,對家庭林場、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示范社,分別給予5萬元、10萬元專項補助。鼓勵支持通過入股、合作、托管、互換等形式推進林權流轉,激活林地的經營。
為創新優化林木採伐方式,江西在全國率先出台《江西省集體人工商品林採伐告知承諾制審批指南》等政策文件,林農可根據市場需求、自己的意願進行採伐,實現了自主確定採伐年限、自主確定採伐計劃、自主確定採伐方式。2025年1-8月,全省集體林佔限額發証採伐量為246萬立方米,同比增長9%。
針對老百姓在經營公益林過程中,隻得補貼,不能合理經營的問題,江西在全國率先出台《江西省優化調整公益林的指導意見(試行)》,在生態區位不重要、生態狀況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選擇立地條件較好、交通方便、水源較為豐富的林地調出公益林范圍,用於培育大徑材,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新業態。目前全省已優化調整公益林51.96萬畝,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間487.8萬畝,喚醒了“沉睡”的青山,廣袤的山林迸發出了勃勃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