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散为集中 化短板为优势

江西孤弃儿童养育新模式全国推广

设立18个区域性机构 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

2020年06月05日07:04  来源:江西日报
 

机构养育儿童总量逐年下降、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针对新时期孤弃儿童养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江西省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改革。本着“原地出资、异地代养”的原则,我省将分散在各县区儿童福利机构中养育的孤弃儿童转移到设区市或条件较好的县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化分散短板为集中优势,大大提升了孤弃儿童养育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近日,我省这一孤弃儿童养育新模式获民政部肯定,在全国进行推广。

为更好地为孤弃儿童生活创造条件,从2018年起,我省统筹全省资源,高标准高质量逐步推动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对孤弃儿童养育、治疗、康复、特教等方面的能力,积极探索成年孤弃儿童安置、孤弃儿童心理辅导和孤残儿童社会工作等。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立18个区域性儿童养育机构,实现了11个设区市全覆盖。

为提高养育能力,机构建立了各项目标责任规章、标准化流程及考核评估制度等,吉安市吉州区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了婴儿护理标准流程,从儿童起床开始到夜间巡逻共包括26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规范的工作内容说明和要求;赣州市儿童福利院则建立了标准化的养育流程,由护士依循正确的养育方式和生活习惯设置“一日流程”,每日检测孩子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在确保规范化的前提下,机构还注重提高用餐、卫生、护理等方面标准,并通过实施“类家庭”养育和家庭寄养,让更多孤弃儿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治疗方面,在基本医疗保险和“明天计划”的支持下,机构内儿童全部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大病救助,建立了从日常体检到大病救治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条件好、人员力量充足的机构还与院外医疗单位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专业医疗或远程会诊,大大增强了孤弃儿童享受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为让孤弃儿童获得高效的康复训练服务,我省树立“快乐康复”“引导式教育”等理念,将被动式的康复训练转变为被动康复与主动适应相结合的训练。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将语言、统感、引导式教育结合起来,康复治疗教师为儿童的康复训练融入社会元素,包括开关灯、过马路、投币等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儿童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得到社会化教育;宜春市袁州区社会福利院则与该区红十字会医院合作,建立的康复医院设有感官训练室、音乐治疗室、情景模拟室等。对有希望重返社会的儿童,各机构还重视儿童在生活自理、认知行为、社会交往等能力上的训练,并通过康复档案的规范管理,形成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有效监管。

为提高特殊教育能力,资源良好的儿童福利机构积极购买教学设施设备,引进特教资源,在机构内开展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基础条件暂不具备的机构,则与院外正规学校合作办学,为福利院提供特教支持。

“让孤弃儿童在区域性机构中集中养育,可以减少建设资金、康复护理人员、特教老师、社会工作师等资源由于分散而造成的浪费,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以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为骨干、县级儿童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孤弃儿童养育新格局已形成。 (记者邱玥)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