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羽绒大大的梦,梦无止境,勇敢去做。”在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的村史馆里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个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的小村庄,近几年却在农村电商领域异军突起,小小羽绒服为脱贫奔小康增添动力。
“再过一个月,我的5家网店就要销售羽绒服了。”6月底,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村民黄孝星说。记者采访他时,他正用手机把今年的十几个羽绒服新款拍成照片,传到他的网店上。
“我准备了20多万件羽绒服,今年下半年要大干一场,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黄孝星信心十足地说。近段时间,他请了十多个村民,用塑料袋把羽绒服提前包装好,如果有客户下单,尽量当天用快递寄给客户。
黄孝星今年37岁,2003年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广东等地务工。2009年初,他回村从事羽绒服产业,购买羽绒服面料、里料、填充料等材料,请人设计、加工羽绒服,然后自己销售。2018年12月,他成立了庐山市巴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行线上线下销售羽绒服。去年,他销售羽绒服30多万件,销售额达2000万元。
“家庭贫困的村民优先到我公司务工,每人每天100元。”黄孝星说,“贫困户家庭只要有一人在我公司就业,全家就能脱贫。”
红星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92人,除5户五保户外,其他贫困户去年底已脱贫。“贫困户有的开网店,有的在羽绒服加工厂务工,有的从事物流业,他们收入稳定,能致富。”该村党总支书记查柏星说。
红星村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偏僻山村,人均只有0.3亩耕地,且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村民生活贫困。1987年,村集体创办了一家羽绒被加工厂,后来羽绒被出现销售难。1992年,村民徐德义接手加工厂,专门加工羽绒服,羽绒服俏销市场。随后,其他村民纷纷创办羽绒服加工厂,形成了“家家都有缝纫房、人人都是销售商”的独特现象。
家家户户生产羽绒服,但因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了羽绒服产业发展。2015年,该村开始建设羽绒电商产业园。经过4年建设,一期和二期工程共建标准厂房11.3万平方米,299家企业入驻。今年,一名浙江客商投资6亿元,建设创业园三期工程,预计明年5月竣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村民纷纷学着做电商,把红星村生产的羽绒服放到网上销售,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村民已开网店2000余家,去年网上销售额突破50亿元,仅“双11”当天销售额就超过3亿元。
目前,该村有羽绒服加工企业523家,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0余家。另外,还有各类配套企业60多家,带动周边地区近3万人就业。“全村现有村民821户,其中90%以上的村民家里有人从事羽绒服产业。”查柏星说,“去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蜜甜。”
记者手记
“石头地、光头山、代代穷、户户难”,是红星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村民通过务工,有了资金和技术后就回村创办羽绒加工厂。经过33年的发展,红星村的羽绒产品从羽绒被转为羽绒服,从“提篮满村跑”“摆摊设点销售”转为“触网销售”,从在家里加工转为在创业园加工,兴起了创业的新热潮。
产业富民是“创”出来的。红星村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把羽绒服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形成了原料供应、羽绒服加工、电商销售产业链,羽绒服产业已成为富民产业。(何深宝 林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