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1时许,鄱阳县昌洲乡中洲圩发生溃决。这座万亩圩堤内有15个行政村3.6万人,村民的安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三级应急响应,二级应急响应,一级应急响应。7月11日10时,省防指将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全省各级各部门行动升级、责任升级、措施升级。
村里还有人吗?他们住得还好吗?他们有饭吃、有水喝吗?
在滔滔洪魔面前,部队官兵、党员干部、社会救援力量众志成城、争分夺秒,开展一次次拉网式巡查,对受淹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栋房屋逐一察看,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7月11日,记者赶赴中洲圩,目睹抗洪抢险一线一个个感人故事。
行动升级,迅速集结力量转移群众
大灾面前显担当。
7月11日7时许,江西消防救援总队出动上饶、新余、萍乡、赣州、吉安、抚州等6个支队155人紧急驰援,三四个消防救援队员与当地村干部混编一组,救助被困群众;
7时20分许,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带着大批冲锋舟来了。仅几十分钟,一艘艘冲锋舟像离弦之箭,向受淹村庄驶去;
上饶蓝天救援队、鄱阳蓝天救援队等40多人,与昌洲乡村干部4人一组,搭乘当地的冲锋舟投入搜救中;
鄱阳县民兵、信州区民兵也来了……仅7月11日,就有1200人驰援昌洲。
“谢谢你们,我终于安全了。”82岁的昌洲乡马湖村孙家咀张金莲被消防战士从冲锋舟抱下来后,他说:“我要赶紧给女儿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一同下船的残疾人徐育龙说:“不是部队官兵的帮助,我插翅也难飞出来。”
责任升级,逐村逐户确保不落一人
南湖村是昌洲乡唯一一个没有与环形联圩衔接的行政村,辖区内一甲、七甲、八甲、墩上等自然村全部被洪水淹没成孤岛。
“墩上发现村民,请速派冲锋舟”“墩上发现村民,请速派冲锋舟”,昌洲乡乡长范先军电话里传来紧急呼叫。他与县委办副主任江艨,迅速协调鄱阳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韩飞、孙火勇组成小分队前往驰援。
当冲锋舟行至墩上自然村时,56岁的陈江德向小分队拼命挥手,他大喊道:“我在这,我在这……”韩飞将冲锋舟绳索拴在二楼窗台上,孙火勇伸手牵着陈江德从窗台爬上冲锋舟。陈江德说:“我要赶紧出村,老婆和女儿都很担心。”
当陈江德坐稳准备出村时,小分队巧遇村干部陈水发、陈柳生,热心村民陈文帮,上饶蓝天救援队邱水花、卢昱昇等5人前往墩上劝说76岁的王金枝。范先军二话没说,跳上冲锋舟驶向王金枝家。
“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再也不躲了。”76岁的王金枝担心家里的财产,之前与村干部玩起了“躲猫猫”。
舍不得13只鸡,坚守在家里的64岁的陈德福,也被小分队劝说上船了。
得知老家被淹,从上海赶回的胡赵松,引导消防救援队把母亲黄金凤和8岁的儿子一起带出。胡赵松说:“水都快淹到二楼了,我最近整夜失眠,谢谢咱们的好干部、好官兵。”
在马湖村马家组,69岁的徐远胜与妻子守护着20岁的残疾孙女,被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带出。徐远胜说:“我和妻子年纪大了,自身难保,还要照顾瘫痪的孙女,我提心吊胆,饭都吃不下去,感谢救我的好心人!”
措施升级,安置服务周到又暖心
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受灾群众上岸,守候在昌洲大桥桥头的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队员、蓝天救援队队员等,纷纷上前抢着背老人、抱小孩、提东西,有的村民脚还没落地就被送上了受灾群众转移车,直奔三庙前一中安置点。
衔接如此顺畅,得益于昌洲大桥旁边一个临时受灾群众转移指挥部。坐镇指挥的鄱阳县副县长李晓云电话不断、协调不断、调度不断。
在三庙前一中安置点,社会组织与专业组织相互协作,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家园。
7月10日,上饶市志愿者协会先后分两批共27人进驻三庙前一中,为受灾村民送去3万元物资和后勤保障服务;
鄱阳县红十字会集结60名志愿者在安置点为灾民整理床铺,分发早、中、晚餐;
三庙前乡卫生院也派出4人组医疗团队,24小时为受灾群众提供消杀、体温检测、基本医疗等服务;
…………
一项项贴心服务,一张张温暖的笑脸。(陈化先)
患有小儿麻痹症的60岁的章罕保说:“感谢党员干部的接力帮助,让我坐着轮椅‘飞’出来了,我在这里吃得很好,服务也很周到,大家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