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传统求创新

——江西省首届全国篆隶书法大赛作品赏析

2020年07月17日15:13  来源:江西日报
 

篆书 《王阳明诗四首》(局部) 陈经伟书

篆书对联 《都无唯有联》 袁长新书

隶书 《庾信咏梅花》 杨 津书

篆书 《王维诗二首》(局部) 尹 彧书

6月30日,由江西省文化馆、省书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江西省首届全国篆隶书法大赛获奖作品在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展出,展期一个月。

大赛于去年面向全国征稿,收到稿件2000余件,最终评出等级奖共36名、优秀奖39名、入展236名。本次展出的获奖作品,尺幅大多为国展标准的高六尺,整体水平较高。主要特点:一是根植传统,每件作品都有明确的取法。二是取法的碑帖广泛。篆书上溯甲骨文、金文,下探清代篆书诸家,甚至民国王福庵铁线篆;隶书有秦简汉隶,清代郑簠、金农、邓石如等人隶书占有较大比例。三是具有创新精神、独特面目的作品少。严格尊重所取法的原碑帖,力求写像,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作品缺乏个性,取法同一家的数件作品,只有字径大小不同,倘若遮盖落款名字,则很难分辨出作者是谁。难怪有人说“如今的国展成了临帖展”,个个写得像原帖、如集字。忠于原帖是学书的不二法门,但只是初级阶段。只有消化古人碑帖,将古人作品之精华汲取为己用,融众家之长,最终形成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别于古人面目的书风,这才是书法的高境界。

笔者感觉,展出的作品整体上篆书水平高于隶书水平。袁长新的篆书对联,以《毛公鼎铭》为基调,融入了吴昌硕的恣意用笔,线条古拙灵动,柔中寓刚。尹彧的篆书中堂,同样是大篆,其个性主要体现在笔法的轻灵,即轻起笔、轻收笔,中间运行稳健,线条颇见力道,不见笔画的修饰,突出书写性。此外,取法秦李斯和唐李阳冰小篆的陈经伟篆书,取法民国王福庵小篆的章红斌篆书,线条精致,一丝不苟,章法协调大方,给人印象深刻。

隶书类作品中,唐绍禄的简牍中堂,取法秦汉简牍,强调墨色变化,线条刚健老辣。在当代书坛,将原简牍的小字放大,赋予简牍书法时代的光彩,这种具有创新意识且有建树的书家有毛国典、鲍贤伦等。展厅中还有几件较为出彩的隶书作品,均为取法清人,如取法郑簠的杨津隶书、取法邓石如的常智安隶书等。

隶书兴盛于汉代,经典隶书众多,应该成为隶书学习的主流,而在展厅中,取法汉隶的精彩作品却不多。诚然,经典汉隶面孔太熟悉,取法汉隶出新出彩难,所以想入国展者,一般都避开汉隶而学个性面目强的清人隶书。这看似“捷径”,但真正有志于书法创作者应该清醒,汉隶才是隶书的正脉和基础。清人的隶书不是不能学,但其鲜明的个性其实也是其“习气”。这种“习气”一旦染上,想要摆脱很难。学书者不能不察。(记者 钟兴旺 文/图)

(责编:帅筠、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