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班长,你的亲人在哪里

2020年07月24日15:30  来源:江西日报
 

编者按

在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禁山背的山脊上,有一座合葬墓,墓里集中安葬着45名红军战士,墓前的灰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同一个名字——无名烈士。从1950年开始,当地村民就自发为无名烈士扫墓,延续几代,从未中断。

7月上旬,江西日报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蹲点采访小分队的记者在该村采访时,从老支书那里得知了一位红军战士与当地村民间,关于一枚银戒指的感人故事,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

为此,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组成“跨越86年的寻找”融媒体采访组,将根据史料和仅有的线索,一路追寻烈士的足迹,希望能在“八一”前夕找到烈士的亲人,实现跨越86年的“团圆”,以此告慰英烈、告慰历史。

“红军战士们,大家来看你们了!”7月18日下午,上峰村老支书胡克丰带着记者来到“上峰无名烈士墓”,像往常一样,和红军战士们先打个“招呼”,这是几十年来,上峰村村民祭拜先烈时约定俗成的习惯。胡克丰告诉记者,墓中安葬的是当时在红军第三医院救治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其中一位战士给当地一位名叫蓝真才的村民留下了一枚银戒指,上面刻有姓名。

“这枚戒指在我们家已经传了四代了,我出嫁时,妈妈把它作为嫁妆给了我。”从县城出发,记者来到万载县双桥镇黄源村蓝真才的曾孙女蓝长招家中,见到了这枚意义非凡的银戒指。

这是一枚男式银戒,戒面为正方形,上面刻着“徐垂铨章”四个大字,在戒面的背面,阴刻着“正美”二字。尽管历经80余年,戒指依然散发着温润自然的光泽,可见蓝家对这枚戒指的珍视和爱护。

红军战士为何会给蓝真才留下一枚银戒指呢?蓝真才的儿媳、现年78岁的曾先华老人对这枚戒指的来历记忆犹新:“这是当年一位红军战士留给我家公的戒指,红军战士当时住在我们家里养伤。”

曾先华老人的话,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1933年4月,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小源(今万载仙源)遭敌人围攻。为保卫红色苏维埃,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独立师1万余人,于7日至9日在小源附近的株木桥歼敌600余人,取得了“株木桥大捷”。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位于上峰村的红三医院救治。医院驻扎地正是蓝真才的家,热心的蓝真才和其他村民一样,闲暇时帮忙照料伤员,还经常唱山歌给大家听。

有一天,又一位伤员被送到了医院。这位伤员姓徐,是红军某班班长,在抓捕杀害红军战士的保长时不幸负伤。蓝真才与徐班长很快熟络了起来,徐班长告诉蓝真才,他来自湖南,出来革命,就是为了消灭反动派,为穷人打天下。

有一次,蓝真才的儿子高烧不退,医院也没有退烧药,正当蓝真才急得不行的时候,徐班长告诉蓝真才他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土方法:煮一个鸡蛋,剥去壳后往里面塞一个银戒指,用手绢包裹着,在孩子的额头来回擦动。听后,蓝真才犯难了:鸡蛋有,但银戒指上哪找啊。“真才,不要急,银戒指我这有。”说完,徐班长将自己手上的银戒指摘了下来,递给蓝真才。按照徐班长教的方法,很快,蓝真才儿子的烧就退了,蓝真才非常感激。

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徐班长的伤势一天天恶化,蓝真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是寻草药、又是帮他洗伤口。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营养品,蓝真才便抓泥鳅、抓石蛙,煮好喂给徐班长吃,希望能增强他的抵抗力,尽快恢复身体,但一切终是徒劳。临终前,徐班长将戒指赠给蓝真才,并交代蓝真才,让自己的坟墓朝着湖南的方向,以补不能尽孝爹娘的遗憾。

蓝真才按徐班长遗愿将其安葬,此后每年清明,都会带上儿子、孙子为徐班长扫墓。蓝真才和他的儿子、孙子相继去世后,扫墓的重任就落在了蓝家的第四代身上,而那枚银戒指也作为蓝家的传家宝,和红军精神一起,代代相传。

“希望能通过这枚银戒指找到红军烈士的家人,让他们‘团聚’。”面对记者,蓝长招说出了她的心愿。

80多年过去了,徐班长,你的亲人在哪儿呢?你的名字就是徐垂铨吗?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徐垂铨的相关线索,请拨打江西日报热线:0791-86849301 、13970880306,联系我们,或扫左边二维码加关注留言提供线索和转发。(记者 李 芳)

(责编:邱烨、毛思远)